正文 第6章 積極的心態,讓人生五彩繽紛(2)(1 / 3)

許多人重視快樂的感受,卻不重視去做快樂的事情,不去行為,隻去思考和感受是不會快樂的。好的感覺並不像人們想的那樣隻存在於頭腦中,它一定會表現在行為上。通常當人們去參加一些非常有趣的活動,達到忘我的程度時,生活滿足感就會出現,因為這時他們已經忘記了時間,也忘記了一切憂愁。心理學家徹斯把這一現象稱為“順其自然”。徹斯認為,在生命的流程中,人們也許正在處理棘手的事件,也許正在做腦部手術、玩樂器或者是在和孩子一起解決難題,而其中的影響都是一樣的:生命中許多活動的流程就是生命中的滿足。我們不必加快腳步到達終點,順其自然就可以。

3.快樂的第三法寶是感激生活

感激的心情與生活滿足也有很大關係。心理學研究顯示,把自己感激的事物說出來和寫出來能夠擴大一個成年人的快樂。感激自己健康地活著,感激自己是自由的,感激自己還有一個美好的未來,感激過去他人贈予我們的一切。

陽光心態:

當我們關注財富積累的時候,萬萬不要無視幸福感的增加。在我們這個社會,資源是有限的,機會也是不平等的,所以財富不可能會被每一個人所擁有。但是幸福的感受和快樂的心情卻是我們每個人都能擁有的。珍惜我們的幸福感受吧,隻有它才是我們觸手可及的寶藏。

★解放你我的積極心理學

幸福與財富無關。幸福的人不一定是富人,一個窮人也可以是很快樂的。積極狀態的人不一定富有,但一定是幸福、快樂和樂觀的。

1.快樂人生的證明

一個心理學研究表明,具有積極情緒的人比一般人更能忍受痛苦。一個將手伸進冰冷涼水的實驗是這樣的。普通人向冰水裏伸手,隻能忍受60~90秒,但在積極情緒測量中最出色的人,得分最高的人,或者一個具有積極的情緒的人,往往能忍受的時間要長一些。

快樂的人更喜歡與別人交朋友,而不是獨處。他們願意主動接觸生人,願意為他人捐錢,更具有利他主義精神,更關心周圍的人,而很少考慮自己的利益。

富有與幸福呈低相關,研究表明,富有人隻比普通人稍微幸福一點。而親人離去,配偶的死亡,對人的幸福影響長達7~8年。

2.你知道樂觀的奇妙嗎?

世界上大多數人都是悲觀的,但他們傾向於認為別人比自己樂觀。樂觀的人壽命更長。賽利格曼測試了70個心髒病人,在17個被測試為最悲觀的病人中,有16個沒有經受住第二次心髒病發作而去世了,而19個被測試為最樂觀的人中,隻有一個人被第二次心髒病的發作奪去了生命。樂觀是抵抗疾病的第一道防線。研究表明,具有樂觀性格的人在保險公司銷售人員中,往往是銷售業績冠軍。樂觀的小學生將來很少得抑鬱症,走向社會後,在工作成績和社會地位方麵均超過悲觀的人。樂觀可以通過教育而形成,一個悲觀的人通過心理訓練可以轉化成為樂觀的人。

3.五歲女兒播下的“積極”種子

心理學家賽利格曼在擔任美國心理學會主席數月後的一天,與五歲的女兒在園子裏播種。他的女兒叫尼奇。賽利格曼雖然寫了大量有關兒童的著作,但實際生活中對於孩子並不算太親密,他平時很忙,有許多任務要完成,其實種地他也隻想快一點幹完了。尼奇卻手舞足蹈,將種子拋向天空。

賽利格曼叫她別亂來。女兒卻跑過來對他說:“爸爸,我能與你談談嗎?”“當然”,他回答說。“爸爸,你還記得我五歲生日嗎?我從三歲到五歲一直都在抱怨,每天都要說這個不好那個不好,當我長到五歲時,我決定不再抱怨了,這是我從來沒做過的最困難的決定。如果我不抱怨了,你可以不再那樣經常鬱悶嗎?”

賽利格曼產生了一種閃電般的震動,仿佛出現了神靈的啟示。他認識到,是尼奇自己矯正了自己的抱怨。

這一天改變了賽利格曼的生活。他過去的五十年都在陰暗的氣氛中生活,心靈中有許多不滿的情緒,而從那天開始,他決定讓心靈充滿陽光,讓積極的情緒占據心靈的主導。

繼而,賽利格曼將這種關心人的優秀品質和美好心靈的心理學,定義為積極心理學。

4.積極正是一種愛

積極一詞很容易令人產生誤解,其實積極的意義是相對的,它不是一個固定結果和最後結局,積極是一個行為過程,包括過程的體驗。

積極與個人處境有關,是指個人選擇一個最能適應的環境和發揮了最高潛能的行為,是一個人把所有力量都運用到了極限而問心無愧的人生態度。一個身患絕症的人和一個處於創作狀態的作家,雖然所麵臨的人生狀態如此不同,但在積極狀態上會是一樣的,他們都可能是積極的。隻不過前者是與疾病作鬥爭而感受到生命的勇氣,後者是陷入創作高峰體驗而感受到生命的激情。兩者之比,沒有量的規定,但在質的規定上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