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一點點進步,總有噴發的時候(2)(1 / 3)

1915年,俄國的一位27歲青年寫了一篇作品《愚笨的一天》,寄給了當時編輯《記事月刊》的高爾基。兩周之後,高爾基退回了原稿,並附上一封信:“故事的題材很有趣,但寫得不好:沒有寫出背景,對話沒有趣味,主人的體驗的戲劇性寫得不清楚。你再試試寫點別的東西吧。”

從此,這位青年13年沒有動筆。他悲觀失望了嗎?沒有。十月革命後,他領導了“高爾基工學團”,使一批被舊生活殘酷蹂躪的流浪兒變成了社會新人。在教育、改造“流浪兒”的過程中,他閱讀了古典文學名著,投入生活激流,寫了大量的讀書筆記,搜集、整理了“流浪兒”在蘇聯黨和政府的關懷下健康成長的生活史實。高爾基從意大利回國後,特意來到了“高爾基工學團”,並跟這些失足青少年生活了三天。高爾基在與“流浪兒”愉快、親密的交流中,不僅鞏固了他與“流浪兒”建立起來的深厚情誼,而且看到了當時國內到處存在的兒童流浪和兒童犯罪的現象,以及一位青年是用怎樣的態度和方法去挽救這些“流浪兒”的。尤其是,高爾基聽了這位青年的彙報後,對於他在教育、改造失足青年中付出的艱苦勞動更為感動。高爾基熱情鼓勵他一定要把這段有意義的生活記錄下來,請他寫一部書。高爾基說:“你做的這一切真使我感動,你應該把這一切都寫出來,不應沉默。不應該把你在艱苦工作中獲得的成就秘而不宣。寫一本書吧!”這位青年在十幾年生活積累的基礎上,在高爾基熱情的幫助下,隻用了兩個月的時間,就創作了一部著名的長篇小說《教育詩》。《教育詩》的扉頁上寫道:“謹以一片忠誠和熱愛,獻給我們的領導人、友人和導師馬克西姆·高爾基。”

這位青年就是後來的蘇聯著名教育家、作家馬卡連柯(1888-1939)。馬卡連柯在回憶13年前的往事時說:“讀高爾基的退稿信時,我非常明白,我沒有寫作本領,我需要學習。很可能,在我心靈的深處已經留下一道不愉快的印痕,但是,我認真地持久地學習著。”

接到退稿信後不氣餒,認真彌補自身的不足,通過勤奮的學習,終於取得了成功,這就是馬卡連柯留給我們的重要啟迪。

一個人度過一生的方式有很多。有的人可能聽天由命終其一生,逆來順受,麻木不仁;有的人可能沿著父輩安排好的一切循規蹈矩地生活著,按部就班,無憂無慮;有的人可能會因遇到波折而一蹶不振,怨天尤人,失去鬥誌;有的人可能盡管困難重重但仍然一往無前,披荊斬棘,苦盡甘來。我們應該成為後一種人。

生命對於每個人隻有一次,隻有不曾放棄年輕時夢想的人生才會更富有內涵,更值得回味,也才會彌香久遠。“不經寒風徹骨痛,哪能香氣撲鼻來?”臘梅不曾放棄冬的嚴寒,傲立雪中,才迸發出了獨特的生命芬芳。

沒有追求的生命是暗淡無光的。追求讓生命大放異彩,生命在追求中閃光!

陽光心態:

為了主宰自己的生活,我們就要積極地行動。其實,每個人都具備著充分發揮上天賦予我們的潛能的必要工具、能力和條件。但是,真正想發揮出潛能,就一定要去實際地做事情——目標明確且持之以恒地去行動。

★好字是一天天練出來的

我們的世界經曆了無數次的變革,每個時代都有很多執著的人。當然,在不同的時代,執著也有著自己不同的含義,但它有一個永恒的意義就是堅持不懈。

晉代書法家王羲之,練得一手好字,他為了練習寫這一手好字,把一池的水都染黑了,他經曆了多少“寒徹骨”又有誰知道?但是他最後成功了。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的曾鞏曾寫到“羲之之書晚乃善,則其所能,蓋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這恰恰證明了執著是開啟成功大門的鑰匙。

王羲之從七歲起就開始學習書法。他的老師衛鑠,是個很有名氣的女書法家,人們稱她衛夫人。衛夫人很喜歡王羲之這個聰明的學生,不但盡心地教他練字,還常用前人練字的故事來鼓勵他。

一次,王羲之問衛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