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自強不息,製勝人生
“世上無難事,隻怕有心人。”世間沒有不能成功的事,隻有不願意走向成功的人。
猶太人的一個優良傳統,就是自強不息,困難和挫折嚇不倒他們,迫害和殘殺窮不了他們的路。從羅馬帝國時起,猶太民族家園被侵占,大部分猶太人被迫離開故土,流散天涯。在漫長的流亡漂泊歲月中,猶太民族雖然災難迭起,幾乎遭到滅族之災,但人們發現,今天的猶太民族的特性、宗教、語言、文化、文學、傳統、曆法、習俗和勤勞智慧的資質沒有因這1900多年的悲慘民族史而分崩離析,他們至今仍保持著自己的特色和民族凝聚力。盡管他們長期以來遭受到大放逐、大遷移、大捕殺,但他們仍做出種種驚天動地的偉業。千百年來,猶太民族人才輩出,精英遍布世界。處境惡劣與成果產出形成強烈的反差現象,是這個民族的旺盛生命意識和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的反映。
世界連鎖店先驅盧賓,是1849年出生於俄國的猶太人。他隨父母生活在俄國,受到歧視,不得不遷居到英國,在那裏生活了兩年,由於溫飽無保,不得不又遷居到美國紐約。沒有條件讀書,他16歲那年隨淘金潮流到了加州去淘金。黃金沒有淘著,迫使他另謀生路,從擺賣小日用品開始,逐步發展成大商店,最後創造出連鎖商店經營模式,成為大富豪。盧賓的成功,在於他沒有因幾經波折而氣餒,在淘不著黃金的情況下,動腦筋,想辦法,從千千萬萬的淘金者身上打主意,想到他們在礦場上需要各種日用必需品,就從這點作為突破口,走上規模經營和連鎖銷售的發跡之路。
巴拉尼是個猶太人的兒子,年幼時患了骨結核病,由於家境不富裕,無法醫治好,他膝關節永久性僵硬了。但是,他沒有因此喪失生活的信心,相反,卻增強了他生存下去和創大業的決心。他立誌學習醫學,曆盡艱苦,終於學有所成,對醫學研究精深,特別對耳科絕症有獨到研究。他一生發表了184篇醫學科研論文和兩本很有研究價值的論著《半規管的生理學與病理學》、《前庭器的機能試驗》。由於科研成果卓著,他受到了所在國奧地利皇家的嘉獎,被授予爵位,並於1914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可以說,這些榮譽和獎勵是對他的自強不息精神的一種報酬。
讓我們再從以色列看看猶太人的自強不息精神。這個國家以猶太民族占主導地位,猶太人占全國人口的83%以上。曆盡人間滄桑的猶太人,於1948年才在亞洲西部,地中海東岸的約2萬平方公裏麵積上建立起以色列國。這個國家不但建立較晚,麵積狹小,而且土地貧瘠,自然條件極為惡劣,全國國土有80%~90%是沙漠和荒丘,幾乎是“不毛之地”。全國資源貧乏,淡水奇缺。就此,不論是天時、地利或時間對以色列都是不利的。但以色列的猶太人自強不息,靠其民族的頑強生存意識和智慧,經過40多年的建國創業,使這塊土地出現了舉世矚目的奇跡,“不毛之地”長出了豐碩的莊稼。農業不僅使以色列國民自給自足,並成為該國出口創彙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把荒丘和沙漠改造成良田。1949年到1984年間,共改造和開發出272萬公頃可耕土地。缺少農業用水,以挖掘地下水或遠地引排解決,使全國農業用水量從1949年的257億立方米,增加到1984年的13億立方米。氣候條件不利,他們科學調節,這樣,使其農業大大發展。今天,以色列人口是其建國初期的8倍多,該國的農業產量卻比其建國初期增長了16倍多。
不但農業方麵以色列取得了巨大成就,工業和其他行業同樣取得了顯著發展。
可見,自強不息精神是催人奮進和獲取成功的法寶,是猶太人的一種製勝術。因為有了自強不息的精神,就會產生信心,有了成功的信心,就會設法發揮自己潛在的力量,這種力量用於自己的奮鬥目標上,就可以排除萬難,敢於麵對現實,堅持下去,最終獲得成功。這就是俗語所說的“精誠所致,金石為開”。相反,沒有自強不息精神的人,會輕易自認不能,妄自菲薄,壓抑了自我發展的想法和潛力,成功會對其敬而遠之。
2 在失敗麵前決不氣餒
或許再沒有哪一個民族像猶太民族一樣,經曆過那麼多的不幸,經曆過那麼多的壓迫和殺戮。猶太人四處流浪,他們從血腥的屠殺中掙脫出來,他們從險象環生的黑暗叢林中突圍出來,他們在無盡的偏見和仇視中默默地抗爭著、奮鬥著。麵對不幸與欺辱,他們從未被擊倒,身臨困厄與逆境,他們從不畏縮和氣餒;他們堅信自己是上帝的“特選子民”,隻要自己不失去信念,不停止奮鬥就終會取得勝利;他們把逆境和打擊看做檢驗自己信念與意誌的機會,也把它們看成是下一次成功的墊腳石。他們已經曆了太多的不幸與風浪,習慣了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的人生,深知世上絕沒有一帆風順。猶太人認為:人生就是一種掙紮與奮鬥,隻有受過一次打擊就一蹶不振的人才是真正失敗的人,而隻要敢於從失敗中重新認識自己,汲取經驗和教訓,就可以達到新的起點,最終就會取得成功。我們的周圍充滿著困難與障礙,也充滿著希望與絕望,我們要做的就是堅定信念,培植希望。《塔木德》上記載著一個故事:
有三隻青蛙掉進了鮮奶桶中,第一隻青蛙說:
“這是神的意誌。”於是盤起後腿,一動不動,靜靜地等待著。
第二隻青蛙說:
“這桶太深,沒有希望出去了。”於是絕望地慢慢死去。
第三隻青蛙說:
“糟糕,怎麼掉到鮮奶桶裏了,但我的後腿隻要還能動,我就要奮力上跳。”這隻青蛙一邊劃一邊跳,慢慢地,青蛙的後腿碰到了硬硬的東西,於是他奮力一躍,出了奶桶。原來,鮮奶在他的攪拌下漸漸變成了奶油。
第一隻青蛙相信宿命,第二隻青蛙毫無信念可言,第三隻青蛙堅守信念,頑強努力,充滿希望,它便是猶太人的寫照。
猶太人頑強而堅韌的精神意誌和挑戰風險、永不氣餒的進取意識,恰恰構成了他們成功的又一重要精神底蘊,從而使他們在充滿競爭的世界舞台上縱橫捭闔,卓爾不群。猶太人不但敢於冒險,更能於逆境當中從容鎮定,自如應付。他們不怕風險,更善於在風險中施展自己的智慧和生存技巧。他們麵對失敗,決不氣餒,而是汲取教訓,重新再來。
3 從容樂觀地應對逆境中的風險與挑戰
長期在逆境中生存的民族經曆讓猶太人習慣於在逆境和困難麵前保持從容鎮靜的心態,可以在險象環生、前途未卜的危急關頭豁達樂觀,他們甚至把逆境也當做他們成功的機會。下麵這個故事,就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
按照猶太人的規矩,安息日是不能工作的,可有的商店的老板為了多賺錢,便不顧規矩,繼續營業,這褻瀆了神意,當然受到了拉比的斥責。然而,受到拉比斥責的老板卻很高興地給了拉比一大筆錢。拉比若有所悟,高興地收下了。
到第二周禮拜時,拉比對安息日營業的老板指責得就不那麼厲害了,因為他指望那個老板給的錢會更多一些。
結果一個子兒都沒拿到。
拉比猶豫了好一陣子,鼓足勇氣來到這個老板家裏,問他到底是怎麼回事。
“事情十分簡單。在你嚴厲譴責我的時候,我的競爭對手都害怕了,所以,安息日隻有我一個人開店,生意興隆。而你這次說話一客氣,恐怕下周人家都會在安息日營業了。”
消除一切競爭對手、徹底壟斷市場,這始終是成功商人的理想境界。說穿了,商人之間的互相競爭,爭來爭去不過是爭個不同程度的壟斷。
壟斷可以通過政治手段來實現,也可以通過經濟手段來實現,但對猶太商人來說,政治手段是不現實的,因為他們隻是政治權力下的受壓迫者,他們隻是政治的對象,而不是政治的主人。換一下,經濟手段也不現實,因為這對經濟實力包括商品的生產技術以及質量等要求過高。在猶太商人看來,最有利的壟斷局麵是別人都囿於種種非理性的成見或因害怕冒險等而不肯或不敢介入之時。這種時候,市場回報很高,但壟斷局麵的維持卻不需要多大的成本。笑話中的商店老板追求的就是這種有利條件。他付給拉比的一大筆錢,不過是安息日贏利的一小部分而已。這點費用比采取其他招徠顧客的手法,如廣告、惠贈、削價等,省時省力省錢多了。
毫無疑問,猶太商人的這隻生意眼是曆史賦予的,當年猶太商人之所以能在幾乎無人競爭的情況下從事放債和貿易這些獲利豐厚的行業,就因為基督教的教義不準基督教徒從事此類贏利活動。
猶太商人能超脫形形色色的先人之見或刻板模式的束縛,在新興的行業或領域興起時最快地發現。比如,當娛樂行業,如表演業、電影業等還被看做不正經行業時,猶太商人已大批進入了這個行業;當美術界還一味隻知道保存美學趣味與價值時,猶太美術商人已主宰了紐約第57大街上的世界美術市場;同樣,當其他律師,尤其是華爾街上的大律師事務所中的律師,還對人身傷害訴訟嗤之以鼻,把接手這類案子的律師稱之為“追救護車的人”的時候,猶太律師正好把它作為自己賺取成功酬金的領地。
4 從窮困潦倒的猶太乞丐到億萬富豪
歐斯·愛·哈同(1849—1931)於1849年生於伊拉克巴格達。父親愛隆·哈同是當地英國資本沙遜洋行的小職員,1854年他調往印度孟買的總行工作,全家也隨其遷居。愛·哈同排行老三。1873年,24歲的愛·哈同從孟買到香港謀職,在老沙遜洋行當了兩個多月的勤雜工,然後又到上海的老沙遜洋行當門房。
哈同是靠“兩土”起家的,這“兩土”一為土地,二為煙土。土地和煙土在舊上海是兩樣利潤豐厚的大宗商品。煙土的利潤正常情況下30%左右,而上海的土地則利潤更高。不過,當時上海外商做這兩宗生意的人多的是,而像哈同這樣由一文不名的窮小子而成百萬富翁的,隻僅此一人。
1883年,中法戰爭全麵爆發後,法國軍隊分海、陸兩路進攻中國。在這種情況下,上海租界,特別是法國租界內的外國僑民,非常恐慌,紛紛外逃。
老沙遜洋行的老板,麵對這樣一片混亂狀況,也慌了手腳,在外逃與滯留之間猶豫不決,一時不知如何是好。哈同這時已擔任該洋行的地產部主管之職,見此便向老板獻策。
哈同提出,清政府早已昏庸無能,也奈何不了法國,因此情況隻會向利於法國的方向發展。所以,緊張局勢不會持續多長時間,上海的市麵很快就會重新繁榮,現在人心不定,地價暴跌,倒反是低價購進地皮的大好機會,所以,他勸老板大批購買地皮,多造房屋。
老板接受了哈同的意見,照此辦理。中外商人看見老沙遜洋行的這番舉動,也漸漸定下心來。不久,中法戰爭結束,法國殖民勢力進一步滲透入中國領土,這樣不僅遷出租界的人回來了,而且還湧進了更多的僑民。於是房地產價格連連猛漲,老沙遜洋行僅這段時間裏的房地產獲利就高達500多萬兩銀元。而哈同自己也通過這期間低價購進的地產價格猛漲,而一下子成了百萬富翁。
1908年,哈同的鴉片生意也抓住了這樣一次投機機會。該年1月1日,英國政府同意與清政府的外務部訂立一項試辦禁煙的協約,規定“印度鴉片輸入中國,以最近五年(1901—1905)平均額51000箱為準。自光緒34年起(1908年),每年遞減十分之一,以十年絕滅。”同時,清政府在國內厲行禁令,上海道台貼出布告,要求協同查禁租界內的煙館。一時間禁煙聲浪迭起,清政府似乎動起真格了。
於是鴉片商們紛紛拋出自己的鴉片,惟恐大盤狂跌虧了老本。但哈同卻逆而行之,不但留下了自己的鴉片,還趁機大量買入。
沒有多久,清政府的禁煙令在列強的幹擾下,實際成為一紙空文,聲勢浩大的禁煙運動有頭無尾,不了了之。租界內的鴉片需要量急劇增加,價格隨行就市,一路瘋漲,最走俏的印度煙土價格幾乎同黃金相等。
僅僅這一次,哈同手上的煙土上市就取得了幾百萬兩銀子的暴利。
哈同知道在當時國際政治格局下,清政府已是空架子一個,所以才敢於在別人看來不好的形勢下,他堅持看好,並乘機低價購進,結果又讓他成功了。
哈同的作為或許給了我們一種投機取巧、僥幸得逞的感覺。但實際上,他正是憑著自己靈敏的預見能力,在一種積極樂觀的心態下開展他的投機活動的。作為商人,我們不應該去苛責他手段是否有違其他人的尊嚴和利益,他剝削了中國人民,於感情而言,我們無法接受他;但是,他在那樣的環境中的所作所為,確實表現出了一個商人麵對風險時的樂觀心態和進取意識。
5 高瞻遠矚,於逆境風險中處亂不驚
1933年,希特勒成立了第三帝國,並漸漸表明了吞並奧地利的野心,奧地利的猶太人紛紛逃亡。在維也納的羅斯柴爾德家族成員也前往巴黎或瑞士避難,隻有路易·羅斯柴爾德男爵為了保護家族在奧地利的財產而堅持留在維也納。
路易的個性沉著冷靜,是個心胸豁達的人物。在希特勒發瘋了似地向奧地利發出最後通牒的時候,他竟然還有心情到阿爾卑斯山享受滑雪的樂趣。
幾天後,德軍迅速占領了奧地利。一天傍晚,兩名佩帶著納粹臂章的黑衫隊隊員出現在維也納的羅斯柴爾德家。不料,管家卻告之:男爵不在家,正在打高爾夫球。
兩名來勢洶洶的納粹信徒對這位上流人物的行事方式感到大吃一驚,憤憤地勉強回去。第二天,又派來了六名隊員要帶走路易。
男爵毫無驚慌之態,氣定神閑地宣稱自己必須吃完早餐才能出門。納粹隊員被他的威嚴氣勢所懾服,不得不表示同意。
男爵在納粹隊員的簇擁下,走到一間極為豪華、香味彌漫的房間裏,一如平時一樣,男爵悠然自得地享用那頓豐盛精美的早餐,餐後還吃了水果、抽了根雪茄,然後才滿意地站了起來。
路易此去前途未卜,但他卻一點也不慌張,依然保持著傲氣淩人的貴族氣派,隨納粹隊員登車而去。
納粹高層人物們開始盤算如何利用這張王牌來奪取羅斯柴爾德家族的財產和權力。最後,他們提出,釋放男爵的條件是向納粹交出羅斯柴爾德家族在奧地利的一般財產,以及該家族擁有的維克威茲公司的全部股權。
這一交換條件是苛刻至極的,如果答應了這個條件,等於是宣布在奧地利的羅斯柴爾德家族破產,他們對該公司所擁有的股權至少折合五百萬英鎊以上,這完全可以說是有史以來最巨額的贖金。
但羅斯柴爾德家族卻並不急於贖人,因為他們早作好了準備。
遠在男爵遇綁票的前兩年,羅斯柴爾德家族就考慮到很可能會有德國吞並奧地利的一天,從而已把維克威茲公司的股權轉移到英國的公司名下。這項工作進行得極其隱秘,希特勒政權當然並不知道。
當然,像維克威茲這種具有戰略意義的大企業想進行股權轉移,必須先得到相關國家的一致同意,否則絕不可能辦到。而且,憑借羅氏家族在歐洲政治經濟中的顯赫地位,做到這點並不難。
經過幾番周折,維克威茲公司的經營管理權終於轉到英國一家保險公司的名下,而這家保險公司實際上仍屬於在倫敦的羅斯柴爾德家族。
維克威茲公司現在是屬於英國的公司,在英國的保護之下。根據國際法,盡管德國吞並了奧地利,卻無意染指英國的財產。
納粹本以為既然吞並了奧地利,也就掌握了奧地利的一切企業公司;又在手上持有人質,無疑是占有了絕對的優勢。萬沒想到羅斯柴爾德家族竟敢提出了談判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