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處治世宜方,處亂世宜圓(1 / 2)

處治世宜方,處亂世宜圓,處叔季之世當方圓並用;待善人宜寬,待惡人當嚴,待庸眾之人當寬嚴互存。

生活在太平盛世,為人處世當嚴正剛直,生活在動蕩不安的時代,為人處世應當圓滑老練。生活在衰亂將亡的時代,為人處世就要方圓並用;對待心地善良的人應當更多一些寬容,對待凶惡的人應當更加嚴厲,對待那些庸碌平凡的眾生則應當根據具體情況,寬容和嚴厲互用,恩威並施。

智者最沒有耐性,因為學識減少了他們的耐心。知識淵博的人很難被取悅。俄庀泰特斯告訴我們,生活最重要的準則在於懂得如何忍受一切。他認為這是智慧的一半真諦。容忍愚蠢需要極大的耐心。有時最令我們痛苦的人正是我們最依賴的人,這幫助我們戰勝自我。耐心能帶來無可估量的內心平靜;而內心平靜是世間的福祉。不懂得如何容忍他人的人如果還能忍受他自己的話,就應當獨處。

現實生活中,“忍”字常常被好多人奉為自己的座右銘,他們有的在家中掛一幅寫有“忍”字的字畫,有的佩戴一個“忍”字的鑰匙鏈,更有甚者將“忍”字像文身一樣刻在手臂上,他們用“忍”字的各種形式來勉勵自己,以此提高自己的涵養。當然,這種形式上的對“忍”的刻求不能說沒有功效,但在實際生活中要真正做到“忍”,必須要有一種含忍的精神,還要有一定的付出和犧牲。

所以,我們要想做到“忍”,首先要努力去培養自己的忍耐性、容忍性。忍可以息事寧人,忍可以去幫助人渡過難關,忍也可以讓一個基督徒更好地去履行自己愛的誡命,但要做到忍往往會讓人覺得很難很難,德訓篇裏也說“沙鹽、鐵堆雖重,但比忍耐一個無智糊塗而不虔敬的人,更容易擔負”。培養自己的忍耐性必須要從小事做起,“常言道:小不忍則大亂謀”,同時也要帶有一種愛心、堅信、寬容的信念去不斷要求自己。

在一本雜誌上曾看到這樣一個很令人感動的含忍的故事:有一個日本高僧,德行很高,常為好多人欽佩和尊重。但有一天在他所在的小鎮上一位未婚先孕的少女卻一口咬定孩子是他的,麵對這樣極大的恥辱,這位涵養極高的高僧隻說了一句“是這樣啊。”便平靜如水地留下了孩子並精心去撫養。他不僅付出了艱辛,同時也遭到了很多人的白眼和冷嘲熱諷,但他都默默地忍受了。

一年後誣陷他的少女終於受不了良心的煎熬,向人們說明了事實真相並向高僧道歉抱回了孩子。當人們都為此憤憤不平時,高僧仍舊說了那句“是這樣啊”的話。

其實,他的言行已說明了一切,他用自己的忍耐和寬容感動了那位涉世未深的少女,也用他的莫大愛心挽救了那個即將被遺棄的嬰兒。雖然他損失了一年的名譽,但他卻給人們留下了無價的東西,他將更被世人所尊重。正如聖經上說的“忍耐的人暫時容忍,最後必有喜樂的酬報。他暫時緘默不言,以後許多人的唇舌,卻要稱揚他的明智。”

還有一個描寫一位耐心爸爸的故事,讀來雖然有點兒好笑,但讓人覺得這位爸爸的精神很值得我們去借鑒。一個年輕的爸爸推著一部嬰兒車,在擁擠的人行道上匆匆走著,車裏麵坐一個看似剛滿周歲的小孩,正揮舞著雙手,放聲大哭。年輕的爸爸則急得滿臉通紅,汗流浹背,不知所措,他一邊推著車子,一邊不停地說道:“大寶,不要發脾氣,馬上就到家了,千萬不要生氣,頂多再過五分鍾就到家了,忍耐、忍耐,拜托忍耐一下哦!”路人紛紛停下來,觀看這溫馨的一幕。

有一位中年婦女對這位年輕的爸爸說:“你真是一位偉大的爸爸,我從沒見過像你這麼年輕這麼有耐心哄小孩的爸爸。”“你是說我……”“是啊!隻要小孩哭鬧不休,年輕的爸爸都會跟著發脾氣。”“這位太太你弄錯了,我不是在哄孩子,大寶是我的小名,我在哄我自己,免得自己受不了。”在現實生活中,當我們忍不住要發脾氣時,是否也能像文中的這位爸爸一樣對自己說“忍耐、忍耐,拜托忍耐一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