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學不尚躬行,如口頭禪;立業不思種德,如眼前花。
研讀詩書卻不洞察古代聖賢的思想精髓,隻合成為一個寫字匠;當官卻不愛護黎民百姓,就像一個穿著官服戴著官帽的強盜;講習學問卻不身體力行,就像一個隻會口頭念經卻不通佛理的和尚;創立事業卻不考慮積累功德,就像眼前曇花一樣會馬上凋謝。
古人治學,其目的並非隻為懂得文章,最主要是自己能躬行實踐所學得的學問,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學以致用”,用自己之所學貢獻社會,假如學問跟實踐不能相輔相成,那就變成了徒具形式的口頭禪。例如一個修禪的人,即使天天絞盡腦汁隻在理路上苦鬥,假如不徹底實踐參禪悟道的真功夫,到頭來連一點用處也沒有。總而言之,讀書如果不探求聖賢哲理,就不能算是學以致用;做官如果不愛護人民,就不能算是人民父母官;創立事業而不肯積陰德,就不能算是愛護子孫。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出自宋朝傑出的愛國詩人陸遊的《冬夜讀書示子》。放翁用文學的語言道出了認識論上的知行觀這一哲學問題。“紙上”即書本上的知識,“絕知”徹底弄懂;“躬行”,親自去做。兩句的意思是說:“從書本上得到的知識總是膚淺的,要真正徹底弄懂某種知識,一定得親自實踐。”
中國的腐儒們迷信“一部《論語》治天下。”曾產生一代又一代的“本本主義”,一切唯書,不知理論從實踐中來,又要回到實踐中接受檢驗這條基本規律,那麼,聽聽放翁的當頭棒喝,是否該猛醒呢?歌德有言:“生命之樹常綠,而理論總是灰色的。”這和放翁的發現竟有異曲同工之妙!
中國古人崇尚讀萬卷書,行萬裏路。讀書是間接地了解人生,行走可以直接了解人生。而陸遊老師的經驗是:“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從這個層麵上看,一個人或許不必真要讀萬卷書,但萬裏路卻非放步走不可。所謂“智者樂水,仁者樂山;遊山遊水,苦樂人生。”行走途中實在是認識人生最方便的地方。
旅行路上,樂趣無窮。雲淡水暖處,或許遇上些奇情異事,或許感悟出點拈花妙語,更是人生中難得的寶貴財富。其實人生不就是一次長途旅行嗎?旅途中的經曆最終決定了個人生命的精彩程度。我們來到人世間,行走於生命的長河中,各自經曆著不同的風景,隻有在曆經各種風雨之後,才能真正體悟生命中的美好。
職場競爭猶如沒有硝煙的戰場,文憑順其自然地成為開啟職場大門的金鑰匙,但文憑不是把萬能鑰匙,這就是紙上得來終覺淺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