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裏由來生害,故快意時,須早回首;敗後或反成功,故拂心處,莫便放手。
在得到恩惠時往往會招來禍害,所以在得心快意的時候要想到早點回頭;在遇到失敗挫折時或許反有助於成功,所以在不如意的時候不要輕易放棄追求。
毛澤東同誌曾經指出:“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沒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於沒有靈魂,就會失去生命力和凝聚力。
一個人也一樣,站在21世紀的隙望台上,我們可以清楚地看見人類成長的每一個印跡。從火的使用到信息時代;從直立行走到衛星上天;從殘酷的奴隸製度到馬克思為我們指明的共產主義之路,這時間,包含著愛、智慧,包含著偉大的自然力,包含著人類不屈不撓要求進步的精神!
“一個善於從曆史中汲取力量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回眸曆史變遷,人們就會發現,精神力量自古以來便是人們創新業、成大事的內在驅動力。
東晉中葉,一代政治、軍事戰略家謝安在上虞東山隱居二十餘年,他與當時的王羲之、許詢、支遁等名士,笑傲山水,垂釣水濱,狩獵深山,泛舟滄海,在大自然裏陶冶情操,過著“出則遊弋山水,人則言詠屬文”的隱居生活。但他胸懷壯誌,深藏不露,“東山之誌始末不渝”,出山執政後,顯示雄才大略,取得了著名的淝水之戰大捷,保東晉80年之太平,贏得了“東山再起”的美譽。
悠悠歲月,謝安“東山再起”已成曆史陳跡,但他不事張揚,隱忍成事的非凡膽識和精神,卻對一代又一代上虞人起到了警示和激勵作用。這一人文精神,幾經演化,已經融入到中華民族精神的精髓之中,是對上虞人文精神的高度概括。
曆史經驗表明,勇於進取的膽識、堅韌不拔的意誌、敢爭一流的氣度,以及與社會發展潮流相適應的價值追求,可以充分調動人的各種潛能,將人的能力發揮到極致,取得按常規思維難以“逾越”的突破,使整個社會發展充滿生機盎然的創造性活力。淝水之戰,北方前秦80萬大軍以“投鞭長江,可以使江水斷流”之勢,兵臨城下,謝安以5萬晉軍迎敵,出奇製勝,“八公山上,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創造了世界軍事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最典範的戰例。
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精神狀態的好壞對於經濟社會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辯證唯物論認為,物質決定精神,而精神對物質具有能動的反作用。在特定曆史條件下,精神可以轉化為強大的物質力量,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凝聚各方力量,同心同德,群策群力,攻堅克難,取得佳績。
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當跳水“夢之隊”在悉尼奧運會連丟三金的情況下,熊倪帶著巨大的壓力戰勝了薩烏丁,這是他用精神征服了金牌。張海迪高位截癱,不能行走,可她憑著一股毅力,學會了好幾國語言,成為一名翻譯家、文學家,這是她用精神戰勝了命運。
有一位體育專家曾經提出過這樣的問題:奧運會上,世界紀錄一再被打破,人類的體能極限到底在哪裏?我認為,人類的體能永遠不會達到極限——因為人的精神是無限的,它所激發的力量也是無限的。麵對著碩大的塑膠跑道,我總擔心自己跑不動800米。而每次測試中,沒有一名同學中途退出,都堅持到底,因為精神一直在鼓勵我們:堅持到底就是勝利。麵對挫折,有入消沉,有人鬥誌昂揚,前者一敗再敗,後者終會成功。精神,是要經過時間的考驗,才會體現出它無限的潛力的。
人是脆弱的——因為他是由血肉構成;人又是堅強的——因為在這血肉背後,是精神的支撐。很難想像當竹簽紮進手指時,江姐有多痛苦,但她憤然地喊出:“共產黨員的意誌是鋼鐵!”也很難想像在病魔麵前,好多癌症患者是多麼頑強地在生與死之間拚搏,麵對死神他們真正明白了生命的美好,麵對生死他們才會鼓足勇氣爭取生命。精神的功效勝過了藥物的作用,是精神為生命輸入了新的元素,是精神讓生命有了不尋常的光彩。
什麼都阻擋不了人類前進的步伐,就像沙土永遠掩蓋不了鑽石的光輝。人類用心血打造的曆史告訴我們: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而唯獨有精神的人,才堅不可摧!
沒有精神的民族肯定是個懦弱的民族,沒有精神的人肯定是無為的人。
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作為一個人,作為一個團隊,更要有一點精神,那就是:不要妄自尊大和滿足於做井底之蛙,永不相信天下會有免費的午餐,永不輕言放棄,因為隻要鬥誌和自信在,希望也就在。這就是本文“得意早回頭,拂心莫停手”的根本要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