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7章 蜜餞不過甜,海味不過鹹(1 / 2)

清能有容,仁能善斷,明不傷察,直不過矯,是謂蜜餞不甜,海味不鹹,才是懿德。

清廉純潔而又有能容忍不廉的雅量,心地仁慈而又有能當機立斷的魄力,聰明睿智而又有不失於荀求的態度,性情剛直而又有不矯枉過正的胸襟。這就像蜜餞,雖然浸在糖裏卻不過分地甜,海產的魚蝦雖然淹在鹽裏卻不過分地鹹,一個人要能把持這種不偏不倚的尺度才算作美德。

凡事,取乎中,是應付時代和任何事情的良方。中是不偏不倚,不左傾也不右斜的。非中則不能正,非正則不能穩,非穩則不能久。人生處世的要點,就在於“執中致和”。傳說,遠古時期的舜帝就是一個善於遵循“中庸之道”的智者,他不僅善於聽取別人的意見,同時又能加以審視,揚其善,隱其惡,取其中,而施行於民,從而使天下化而治之。治理朝政者若能采用“中庸之道”,就可以處於無為而治的自由境地,避免過於專製,過於偏激,過於依恃,表麵看似愚拙,內心裏卻實在是一種智慧,一種明亮。

應該說:作為做事的最高境界;中庸一直是古人追求的理想境界,為此,孔子曾經不無感歎地說道:“中庸作為一種道德,該是最高的吧!人們缺乏這種道德已經很久了!”但是,一般人又很少能做到這一點。這是為什麼呢?主要是因為:“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這就是說:聰明的人過於聰明,認為它不值得去實行,而愚蠢的人又理解不了。君子和小人在這方麵表現就截然不同。君子的所作所為都合乎中庸之道,而小人的所作所為都違反中庸之道。君子所以能合乎中庸之道,是因為君子能時時居於中,不過亦無不及;而小人所以違背中庸之道,是因為小人對什麼都太在乎或肆無忌憚,不知也不遵循中庸的道理。孔子深知“中庸之道”不是誰都能明白的,也不是常人所能做到的。隻有那些有修養的君子才能夠堅守。

戰國時候的謀士陳軫應該是一個奉行中庸之道的高手。這個秦惠王的大臣曾經受到張儀的中傷,說他為楚國提供了國家機密,尤其糟糕的是,立即就要叛變而奔楚。秦王於是把陳軫叫來,要他對此事做出解釋。言外之意已經很明白,說得清楚沒啥事,說不清楚保不住腦袋。因為若叛國這樣的事情成立,無論如何都是不能夠原諒的。

陳軫不慌不忙地答說:“如果我向楚出賣情報。楚王難道真會用我嗎?”他的反駁用的是講故事的方式,故事說得別開生麵:有個楚人有兩個妻子,分別遇到了某個男人的勾引,當勾引者挑逗年齡大的妻子時,遭到對方痛罵,當他勾引年輕妻子時,卻獲得了成功。這個楚人死後,有人問勾引者娶哪個女人做妻子,勾引者說要娶年齡大的,因為娶他做妻子可靠。年輕的妻子既然可以背叛原來的丈夫,難道不能夠同樣背叛新丈夫嗎?作為這個故事的結論,陳軫的說法很有味道:“如果我向楚國賣情報,不就如同年輕妻子嗎?又怎麼會得到楚王的信任呢?”秦王覺得他的說法很有道理,便沒有因為張儀的刻意中傷而對其加以治罪,用口才免禍對於縱橫家來說從來不是難事。能者“敏於事而慎於言”,而“慎於言”不等於是言談甚少。陳軫的故事講完之後,秦王實實在在地聽出了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