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6章 知者無不知(1 / 1)

知者無不知也,當務之為急。(《孟子·盡心》)

智者沒有什麼事物不該知道,但是急於知道當前最重要的事情。

管理者沒有什麼不重要,企業的發展才是最重要,要企業發展就要抓住機遇,讓偶然變成一種必然。

在生活中捕捉機會,如同撒網捕魚,有極大的偶然性,但成大事者有辦法將這種偶然變為一種必然,讓“魚兒”乖乖入網。

成功學大師希爾認為,機會是偶然的,把握了偶然的機會,你就成功了;反之,當然歸於失敗。

美國《婦女家庭》雜誌的編輯愛德華·包克,從小就沉浸在一種想法中:立誌有一天他要創辦一種雜誌。

由於他樹立了這個明確的目標,所以特別留心每個機會。

有一回,他看見一個人打開一包紙煙時,從中抽出一張紙條,隨即把它扔了。包克拾起這張紙條,見那上麵印著一個著名女演員的照片,下麵有一行字,這是一套照片中的一幅。

包克把照片翻過來,發現它的背麵竟然是空白的。

包克立即感到這是個機會。

他推斷:如果把印有照片的紙片充分利用起來,在它的背麵印上照片上人物的小傳,價值就可大大提高。

於是,他走到印刷這種紙煙附件的平板畫公司,向經理說明了他的想法。

這位經理立即說道:“如果你給我寫100位美國名人小傳,每篇100字,我將每篇付給你10美元。請你給我送來一些名人的名單,並分為總統、將帥、演員、作家等等。”

這就是包克最早的寫作任務。

他的小傳的需要量與日俱增,以致他得請人幫忙。

於是他聘請了他的弟弟,付給每篇5美元的稿費。

不久,包克又請了五名新聞記者幫忙。

就這樣,包克成了著名的編輯!

偶然的機會,有時就是這樣,促使一個人願望成為現實。

當然,偶然來臨的機會與成大事畢竟還是有一段距離。

法國一位總統曾說過:“人是有命運的,命運就是一種機會以及捕獲機會的能力。”

機會是外在因素,捕獲機會的能力就是內在因素。

在科學發展的曆史上,由偶然性而導致的科學發明是不計其數的,它甚至成了從事發明創造的一種思維方法。

波爾多混合液的發明就是這樣。

1878年,在法國梅杜克地區,由於流行葡萄霜黴病,嚴重地影響了該地區的葡萄生產。

然而,在西南部波爾多城的一片靠近馬路旁的葡萄卻沒有得病,而且長勢喜人。這個偶然例外,對於葡萄園的主人和專門研究者來說,無疑是一個機會。

波爾多大學教授米勒德特專訪了這裏的葡萄園主人,得知原來是為了嚇唬小偷,在葡萄藤架上噴灑了用石灰和硫酸銅按不同比例配製成的農藥,經過試驗,發現它不但能防治葡萄霜黴病,還可防治馬鈴薯晚疫病、梨黑星病等多種植物病害。

事情就是這樣巧妙,葡萄園主人為防小偷使用的藥,意外地起到防治葡萄霜黴病的作用,這確是偶然的發現。

可是不要忘了,隻要把石灰和硫酸銅混合,就必然具有殺菌作用。

不過,這種必然性的作用是通過偶然性的形式表現出來的。

一個機會來臨時,如果沒有去很好地把握,往往會失之交臂,因而要想捕到深水中的“大魚”,就要有耐心,有技巧,有對時機敏銳的把握能力。

法國人李比希是19世紀最傑出的化學家之一,1825年李比希從法國著名化學家蓋·呂薩克那裏學成歸來,年僅22歲,已是台森大學的教授。

一天,一個製鹽工廠的熟人給他送來了一瓶浸泡過某種海藻植物灰的母液,請他分析鑒定其中的化學成分。經過一番處理,李比希從中提煉出某些鹽類。

他又將剩下的母液與氯水混合,再加一點澱粉試劑,母液立即呈藍色,這說明母液中含有碘化物。

第二天一早,李比希又拿起這溶液來看,發現在藍色的含碘溶液上麵還有少量的棕色液層。

這液層是什麼?

他並沒有進一步深入研究,想當然地斷定它是氯化碘,於是馬上標簽,實驗便告結束。

一年以後,一個與李比希同齡的法國青年巴拉,因為家貧,一麵在當地學院讀書,一麵在藥學專科學校實驗室當助手。

他沒有輕信李比希的結論,而對棕色液體進行多方試驗,結果發現了一種與氯、碘極為相似的新元素“溴”。

李比希因為想當然,一個重大的發現失之交臂。為了永生不忘這一深刻教訓,李比希每當指導學生實驗時,就將“氯化碘”標簽拿出來,告誡他們不得粗心大意,而應留心意外的發現。

當機會來臨的時候,抓住不放,就會創造出意想不到的成就,成大事者往往就是這樣“長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