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為上策,不是講逃避政策,它是指主動脫離一種極為尷尬的處境,待時機到來情況有所轉機後,再去積極處理,解決一些困難與紛爭。
但“走”與“回”是密不可分的。晉公子重耳由於國王昏庸,獻公曾聽信驪姬的讒言,逼迫太子自殺,因而出走流亡在外,這樣他既避免了驪姬的迫害,又能留得餘生待國有轉機時回朝主持朝政。在他流亡期間,也漸漸變得成熟幹練,而且他也充分利用“走”來尋找他的同盟者。這樣他就在“走”的同時來促使晉國內外發生有利的變化,最後,他終於在秦國大軍的護送下歸晉,隨之國內局勢急變,眾多人歡迎重耳回國,也有不少人怕重耳回來後報複他們,便想殺晉侯來取得晉公子重耳的信任。
這就是滯留與走的一個鮮明對比:留則無生路,走後得王位。這雖是一個治國之君的經曆,但這個道理在我們平時為人處世時也是大有作用的。走是為了等待時機,創造條件,不是為了躲避困難,尋求安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