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麵(1 / 1)

後麵一章有寫到,關於古代女子在額頭貼上花紋,這才在百度上搜了一張關於這花紋裝飾的由來,跟親們分享下。

女子在臉上和額頭上貼花紋,在漢朝時就有記錄了,漢·王粲《神女賦》:“稅衣裳兮免簪笄,施華的兮結羽儀。”到了唐代,因上官婉兒而出了紅梅妝。

一天,婉兒與張昌宗私相調謔,被武則天看見,拔取金刀,插入上官婉兒前髻,傷及左額,且怒目道:“汝敢近我禁臠,罪當處死。”虧得張昌宗替她跪求,才得赦免。婉兒因額有傷痕,便在傷疤處刺了一朵紅色的梅花以遮掩,誰知卻益加嬌媚。宮女們皆以為美,有人偷偷以胭脂在前額點紅效仿,漸漸地宮中便有了這種紅梅妝。唐代一般是在額頭貼紅梅妝,稱之為“華的”。

花黃是古代流行的一種女性額飾,又稱額黃、鵝黃、鴨黃、約黃等,是把黃金色的紙剪成各式裝飾圖樣,或是在額間塗上黃色。南北朝劉宋時,宋武帝有位女兒壽陽公主,常將梅花貼在前額,壽陽公主這種打扮被人稱為“梅花妝”。傳到民間,許多富家大戶的女兒都爭著效仿。但梅花是有季節性的,於是有人想出了法子,設法采集其他黃色的花粉製成粉料,用以化妝。這種粉料,人們便叫做“花黃”或“額花”。由於梅花妝的粉料是黃色的,加之采用這種妝飾的都是沒有出閣的女子,慢慢地,“黃花閨女”一詞便成了未婚少女的專有稱謂了。

所以唐代貴妃的“梅花妝”絕不可能被稱為“花黃”,皇妃以是皇帝妻子,“花黃”是未出閣的少女所化的妝,不能等同。所以,唐朝皇妃的紅梅妝稱之為“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