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無為不是完全的放棄(1)(1 / 3)

先哲老子創立了有名的“無為”學說,他用“無為”一詞來說明天道的境界和功能。“無為”並非是不作為,“無不為”的意思是,天道雖然“無為”,但具有生生不已的功能和作用,他提出天道的“無為”而“無不為”,也是說明人應效法天地、行其所當行,止其所當止,做到真能無私而大公的標準,才是天理的固然,才是道德的標準。

《老子》的經典論述說,擔當任重道遠的車轂,它能活用不休,輪轉無窮的中心關鍵所在,便是中空無物,所以才能支持多方麵的效用。同時也使多方麵的力量,歸到中心點而返還無用之用的大用,無為而無不為的要妙。

老子的選擇人生觀

老子思想中的“無為乃無不為”,關係是辯證的。這個為要為得自然,自然的符合環境和各種因素,才能成功,這個是唯物論的觀點。如果不自然,就成了有為,所以老子始終講的還是無為。

莊子說“無為為之之謂天”。以無為的態度去為就是天,就合於道。莊子的“天”是與“人”即人為造作相對應的。“牛馬四足”就是“天”,顯然“天”是指事物的本然、本性,也就是事物的自然狀態,而“落馬首,穿牛鼻”就是“人”,這裏的“人”是指破壞了事物本來狀態的人為。對於牛馬而言,“牛馬四足”是牛馬內在的天性,是牛馬的自然,而“落馬首,穿牛鼻”則是外在於牛馬而強加於牛馬的人為,這就是“天在內,人在外”。

莊子倡導“無以人滅天”,明確反對以外在的人為強行破壞事物內在的本來性質或客觀規律的做法。透過這種物理自然的法則,便可了解修身成就的要點:“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的修養,要在中心無物,任運於有無之間的妙用。如果用在施於大政,“愛民治國,能無知乎”!便須如此車轂的中心,虛懷無朕,合眾輔而完成大力的全功。

無論是出世之道,還是入世之用,都必須要切實明白道在有無之間的竅妙。因此說:“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了解此理,才是真能懂得“利用安身”的大法則。

如何無為才能無不為

有一個簡單故事:一對夫妻準備購買住房,客觀情況是,一,他們雖然有不錯的職業,但是目前手裏的資金有限,二,為了讓孩子上比較好的小學,地點的選擇十分關鍵,一定要在市區重要地段,於是,雙方最後商定在A 區購買價格比較高的商品房,因為價格和資金的問題,就選擇了麵積比較小的一套,居住比較擁擠,隻好今後去改善了。

房子買了,大家都還算滿意,錢,還有些剩餘,這個時候,意見就不一致了。妻子的意見是,把剩餘的錢用來裝修現在的小房子,不滿意小呢,就要住得舒適點;丈夫呢,卻在想,剩餘的錢,正好可以支付在A 區再購買一套同樣住房的首付款,以雙方的收入,貸款月供,生活上應該沒有問題。後來還是依了妻子的建議,對小房子進行了比較豪華的裝修。

兩三年以後,A 區內的房產由於地點好,價格上漲了整整一倍……算起來,用同樣的錢,在哪裏也不可能比當初購買兩套房子更好更適合的住房改善計劃了,本來有可能的成功,就這樣錯過了。

我們說這個故事,不是在談涉及經濟學裏投資方麵問題,我們要說的,是關於老子的無為。在這個故事裏:

什麼是無為呢?買了第一套房子以後,不進行裝修或者少花錢簡單裝修;什麼叫無不為呢?就是當時可以用剩餘的錢來買第二套房子,等待升值。

本來,兩三年內改善住房的事情是可以成功的,成功的條件,就是把裝修用的錢省下來,手裏就有了首付款,那首付款,就是無為創造出來的條件了。

那麼,前期的豪華裝修,在經濟能力不足夠,又需要改善住房條件的前提下,就是這個不成功的事件中的不自然因素了。

《莊子》的《逍遙遊》中,大鵬要往南海去,先要乘著龍卷風直上九萬裏的高空,然後順著高空氣流而南圖。這個高空氣流就是條件,麻雀笑它:你何必要飛那麼高?你可以一段一段地往前飛嘛!想想看,為了走得遠,先要往上飛,這是不是無為?

其實,無為很簡單,在生活中,你和我天天都會碰見,如果你想無不為,就看你如何來選擇了。

小泥人過河

某一天,佛祖說,如果哪個泥人能夠走過他指定的河流,他就會賜給這個泥人一顆永不消失的金子般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