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暫時低頭屋簷下(1 / 1)

老百姓有一句俗語,叫做“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意思是說人在權勢、機會不如別人的時候,個人行為不能不低頭退讓,對此,不同的人可能會采取不同的態度。有誌進取者,將其當作磨煉自己的機會,借此取得休養生息的時間,以圖將來東山再起,而絕不一味地消極乃至頹廢。那些經不起困難和挫折的人,往往將此看做是事業的盡頭,畏縮不前,不願想辦法克服眼前的困難,隻是一味地怨天尤人,聽天由命。

所謂的“屋簷”,就是別人的勢力範圍,換句話說,隻要你人在這勢力範圍之中,並且靠這勢力生存,那麼你就在別人的屋簷下了。有時候,一些屋簷很高,任何人都可抬頭站著,但大部分的屋簷都是非常低的,也就是說,進入別人的勢力範圍時,你會受到很多有意無意地排斥和限製,這種情形在你的一生當中,至少會發生一次以上。除非你有自己的一片天空,是個強人,不用靠別人來過日子。可是你能保證你一輩子都可以如此自由自在,不用在別人的屋簷下避避風雨嗎?

通常情況下,隻要是在別人的屋簷下,就“一定”要低頭。這是一種對客觀環境的理性認知,沒有絲毫勉強,所以根本不要有什麼不好意思和抹不開麵子。在生存與臉麵相矛盾時,還是生存第一。

“一定要低頭”,起碼有這樣幾個好處:不會因為不情願低頭而碰破了頭。因為你很自然地就低下了頭,而不致成為明顯的目標。不會因為沉不住氣而想把“房屋”拆了。要知道,不管拆得掉拆不掉,你總要受傷的,因為老祖宗早就有“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古訓。

一般情況下,人們不會因為脖子太酸,忍受不了而離開能夠躲風避雨的“屋簷”。離開不是不可以,但必須考慮去哪,而且離開想再回來,那是很不容易的。換個角度想想,在“屋簷”下呆久了,就有可能成為屋內的一員,甚至還有可能把屋內人趕出來,自己當主人。

在中國曆史上,政治鬥爭、軍事鬥爭乃至權力鬥爭,極其複雜,有時更是瞬息萬變,忍受暫時的屈辱,磨煉自己的意誌。尋找合適的機會,也就成了一個成功者所必不可少的心理素質。所謂“尺堪之曲,以求伸也,龍蛇之蟄,以求存也。”正是這個意思。西漢時期的韓信忍胯下之辱正是這種“一定要低頭”的最好體現。如果他不低頭而是奮起還擊,鬧出人命吃官司不說,還很可能賠上性命。

另一種更高層次上的“一定要低頭”,是有意識地主動消隱一個階段,借這一階段來了解各方麵的情況,消除各方麵的隱患,為將來的巨大成功做好前期的準備工作。

隋煬帝十分殘暴,各地農民起義風起雲湧,隋朝的許多官員也紛紛倒戈,轉向農民起義軍。因此,隋煬帝的疑心很重,對朝中大臣,尤其是重臣,更是易起疑心。李淵(即唐太祖)曾多次擔任中央和地方官,所到之處,悉心結納當地的英雄豪傑,多方樹立恩德。因而聲望很高,許多人都來歸附。這樣,大家都替他擔心,怕遭到隋煬帝的猜忌。正在這時,隋煬帝下詔讓李淵到他的行宮去晉見。李淵因病未能前往,隋煬帝很不高興,多少有點猜疑之心。李淵想自己遲早為隋煬帝所不容,但過早起事又力量不足,隻好縮頭隱忍,等待時機。於是,他故意廣納賄賂,敗壞自己的名聲。整天沉浸於聲色犬馬之中,而且大肆張揚。隋煬帝聽到這些,果然放鬆了對他的警惕。試想,如果當初李淵不低頭,或者頭低得稍微有點勉強,很可能就被正猜疑他的隋煬帝所害,哪裏還會有後來的太原起兵和帝國的建立。

在為人處世中,一定要“低頭”的目的是為了讓自己與現實環境有和諧的關係,把二者的摩擦降至最低,是為了保存自己的能量,好走更長遠的路,更為了把不利的環境轉化成對你有利的力量,這是做人的一種柔軟,一種權變,更是最高明的生存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