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讓三分,心平氣和(1 / 1)

宋代蘇洵曾經說過:“一忍可以製百辱,一靜可以製百動。”其實,忍是理智的抉擇,也是成熟的表現。

“退一步,海闊天空;讓三分,心平氣和。”

忍讓並非窩囊,而是一種寬容精神,是一種不可缺少的美德,它可以使人與人之間友好相處、和諧發展。有些人之所以缺乏忍讓精神,是因為錯把忍讓當成窩囊,因而常得理不讓人,無理爭三分。其實,當忍讓時則忍讓,以忍讓之心對待他人,方顯一個人的思想修養和道德情操。生活中大量的分歧和矛盾,隻要寬以待人,團結為重,都可以雲淡風清,心平氣和。不但會把矛盾輕易化解,或者還會握手言歡、化敵為友。

忍有一個最重要的條件,就是要眼光放得遠,為長久打算,忍一時之痛。一次,在公共汽車上一個男青年往地上吐了一口痰,被乘務員看到了,對他說:“同誌,為了保持車內的清潔衛生,請不要隨地吐痰。”沒想到那男青年聽後不僅沒有道歉,反而破日大罵,說出一些不堪入耳的髒話,然後又狠狠地向地上連吐三口痰。那位乘務員是個年輕的姑娘,此時氣得麵色漲紅,眼淚在眼圈裏直轉。車上的乘客議論紛紛,有為乘務員抱不平的,有幫著那個男青年起哄的,也有擠過來看熱鬧的。大家都關心事態如何發展,有人悄悄說快告訴司機把車開到公安局去,免得一會兒在車上打起來。沒想到那位女乘務員定了定神,平靜地看了看那位男青年,對大夥說:“沒什麼事,請大家回座位坐好,以免摔倒。”一邊說,一邊從衣袋裏拿出手紙,彎腰將地上的痰跡擦掉,然後若無其事地繼續賣票。看到這個舉動,大家愣住了。車上鴉雀無聲,那位男青年的舌頭突然短了半截,臉上也不自然起來,車到站沒有停穩,就急忙跳下車,剛走了兩步,又跑了回來,對乘務員喊了一聲:“大姐!我服你了。”車上的人都笑了,七嘴八舌地誇獎這位乘務員不簡單,真能忍,雖然罵不還口,卻將那個渾小子製服了。

這位女乘務員的確很有水平。她麵對辱罵,如果忍不住與那位男青年爭辯,隻能擴大事態;與之對罵,又損害了自己的形象;默不作聲,又顯得太沉悶了。她請大家回座位坐好,既對大夥兒表示了關心,又淡化了眼前這件事,緩解了緊張的空氣;她彎腰若無其事地將痰跡擦掉,此時無聲勝有聲,比任何語言表達的道理都有說服力,不僅感動了那位男青年,也教育了大家。

在生活中,我們也難免會碰到一些蠻不講理的人,甚至是心存惡意的人,有時還會無緣無故地遭到這種人的欺侮和辱罵。每當遇到這樣的事,常讓人覺得忍無可忍。可是,不忍就會正好成了對方的出氣筒,也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如那位女乘務員,如果她不忍,與那位男青年吵起來,甚至對罵或動手,雖然她有理,可是結果對她有什麼好處呢?對那個男青年有什麼教育呢?即使處罰了那位男青年,她充其量表現出的也隻是一個普通乘務員的素質;而忍了一時之辱,則取得了道德上、人格上的勝利,震動了那位男青年麻木的心靈。某女士在家排行老大,那時家境艱難,父母忙於上班養家,照顧兩個弟弟洗衣做飯的事早早就落在她的頭上。弟弟怕她,父母疼她,因此她養成了能吃苦受累不能忍氣受氣的個性。後來參軍,在部隊嚴格紀律的約束下,部隊的一些要求,她雖然執行了,可心中不愉快,常常牢騷滿腹,影響了進步。後來,她的真正成熟進步是從學習忍耐開始的。她當的是通信兵,搞長途話務。記得剛上機時,負責培訓的是一位連裏比較厲害的老兵。有一次,用戶要部隊的一個分站,她拿著塞頭不知往哪條線路上插,正猶豫著,那位老兵一把將她的手打下,說:“你別拿著塞頭巡邏了。”從小到大,哪裏受過這個氣,當時她腦袋轟的一熱,血往臉上湧,淚水在眼窩裏轉,真想摘下話筒跑掉,可是一刹那間,她忍住了。想起平時領導常說三尺機台就是戰場,要是跑掉不就等於在戰場上開小差了嗎?所以她一邊忍著氣抹著淚,一邊認真看老兵操作。下班後又幫著老兵整理話單,打掃機房,這時心情已經好多了;而老兵也覺得有些過火,主動過來手把手地教她。就這樣,不久兩人成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

古人說,“將憤之初則便忍之,才過片時,則心必清涼。”開始覺得自己肺都氣炸了無法忍,可是忍過後才覺得沒什麼了不起的大事,忍一下對自己正好是個磨煉。生氣發火,往往隻是一怒之下,忍無可忍,這是因為人遇到憤怒的事情時,心情比較煩躁,隻覺得頭腦一熱,就什麼都不顧了。如果這時候我們能有意識地讓自己冷靜下來,仔細權衡利弊,沉住氣,那結果就不一樣了,我們的人生也會由此而不同。

忍讓是一種美德,我們提倡相互忍讓並非無原則的遷就。但是在重大問題上,尤其是關係到立場問題原則,我們不僅不能忍讓,而且必須站穩腳跟,不能有半點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