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7章 愚蠢者最聰明(1 / 2)

在為人處世中,有些人巧妙地利用在他人心目中製造自己“愚鈍”和“低能”的假象,明哲保身,騙過了無數聰明的當事者。真應了那句名言:“愚蠢者最聰明,聰明者最愚蠢。”

蜀後主劉禪是中國曆史上一個人人熟知的人物。他之所以有名,並不是因為他能幹,而恰恰是因為他“無能”。按照通常的說法,此人是個典型的低能人物。關於他,有許許多多或多或少帶有侮辱性的傳說,以至於後來連他的乳名“阿鬥”也成了呆笨無能的代名詞。

那麼,劉禪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呢?從自保的角度而言,他乃是個大智若愚的非凡之才。

公元263年5月,曹魏大舉攻蜀,蜀國兵力不敵,劉禪被迫投降。

由於劉禪的“識時務”,因而受到敵方的優待。次年,劉禪被遷北上,來到洛陽。

到了洛陽之後,劉禪發現事情有些微妙:曹魏封他為安樂公,而曹魏的實權派人物、剛剛晉封為晉王的司馬昭對他卻外信內疑,懷有戒備心理。因此,這位人稱阿鬥的蜀漢後主皇帝決心利用自己的“愚鈍”姿態來自保。

不久,司馬昭設宴招待劉禪。席間特請人演出蜀地技藝,由於司馬昭的暗中布置,有些人假做觸景生情狀,忍不住暗暗抽泣。坐在司馬昭身旁的劉禪本也應哀傷於心,但他看見司馬昭那陰晴不定的麵孔,一下子提高了警惕,因而強充笑臉,嬉笑自若。見此,一向對劉禪懷有戒心的司馬昭放下心來,悄悄對他的親信賈充說:“人之無情,乃至於此。雖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久全,況薑維邪?”

一向被稱為“清客”的賈充湊趣地說:“不如此,公何由得之!”戲藝終了時,司馬昭戲問劉禪:“頗思蜀否?”

一驚之後,劉禪答道:“此間樂,不思蜀也!”

這句話居然騙過了司馬昭,但與劉禪一起降魏的舊臣欲正認為他“愚”得還不到位。宴會之後,欲正對劉禪進言說:“主公方才的答話有些不妥。如果以後司馬公再問您這類話,您應該流著眼淚,難過地說:“祖先的墳墓都在蜀地,我怎能不想念呢?”思索了片刻,劉禪點了點頭。

幾天以後,疑心仍未完全消除的司馬昭又一次問起劉禪是否想念故國。按照欲正的指教,劉禪背出了那兒句話,並裝作一副悲傷的樣子,隻是竭力不讓眼淚流出來。司馬昭見了,心中有數(早與欲正有過溝通),突然說道:“你的話怎麼像欲正的腔調?”

劉禪假裝一驚,睜開眼,說:“先生您怎麼知道?這正是欲正教我的!”

司馬昭聽了,哈哈大笑起來。自此以後,忙於篡魏,遂不再對劉禪生毒害之心。

靠明哲保身的韜晦之計,劉禪雖身處險境而有驚無險,平安地了卻了餘生。

古今一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作為前蘇聯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斯大林,由於受反常的“自我尊嚴”的驅使,變得很難接受別人的意見,“唯我獨尊”的個性使他不能允許世界上有人比他高明。莫斯科保衛戰前夕,大本營總參謀長朱可夫將軍曾建議“放棄基輔城”,以免遭德軍的“合圍”。這本來是一個很有戰略眼光的建議,但斯大林聽不進去,當麵罵朱可夫“胡說八道”,並一怒之下把未可夫趕出大本營。不久,基輔果然遭德軍合圍,守城的紅軍精銳部隊全軍覆沒。等到斯大林對朱可夫說“你是對的”時已經是馬後炮了。但是,一度當了蘇軍大本營總參謀長的華西裏也夫斯基,卻往往能使斯大林不知不覺采納他的正確的作戰計劃,從而發揮了傑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