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8章 大樹底下開辟新天地(1 / 1)

要想成就一番大事業,單靠自己一方麵的力量是不夠的。在力量不強大時,就要善於借助他方的力量,扛起有名望或有實力一方的大旗,寄人籬下,尋找大靠山。在他方的大樹下麵開辟一片新天地,這不僅僅是謀略,也是一種成功經驗的智慧產物。

公元617年5月,一直處在韜光養晦中的隋朝太原留守李淵,見時機成熟,毅然起兵反隋。

當時東、西突厥再度強盛,太原又地處突厥騎兵經常出沒襲擾的地方,為解除後顧之憂,李淵親自用十分卑躬的口氣給突厥寫信求和,又以厚禮相贈,希望得到援助。突厥始畢可汗卻回答說,李淵必須自立為天子,突厥才會派兵援助。

眼看強大的突厥希望李淵成為天子,李淵屬下將士包括文臣謀士,無不歡呼雀躍,紛紛勸諫李淵趕快做把龍椅,登上皇位。李淵當然也做稱帝的美夢。但此時,他卻異常冷靜,考慮得深遠。

根據當時的局勢來看,全國農民起義風起雲湧,他們大多打著明確的推翻隋王朝的政治旗幟,使飽受隋煬帝橫征暴斂的窮困百姓趨之若鶩,農民軍聲勢迅速壯大。李淵當然也想取代隋煬帝,但他考慮自己還不是農民起義軍,因為他所要依靠的對象主要是新興的貴族、官僚和豪強勢力。這股勢力中的人與農民不一樣,他們具有濃厚的“忠君”意識,他們隻反對某一個皇帝,隻想用一個“明主賢君”去代替當朝的“暴君昏君”而已,絕不容許有人推翻整個政治製度。當時隋王朝行將沒落,中央集權名存實亡,而地方貴族、官吏則擁兵自重,具有很大的實力,他們為確保自己割據一方的地位而控製著武裝力量,無論在武器裝備還是在戰鬥方麵,並不亞於朝廷的正規部隊,手持鋤頭、竹竿而又分散的農民力量是無論如何也無法與其相比的。

再者,從隋煬帝前不久鎮壓楊玄感反兵之迅速、果斷和殘忍來看,楊廣對於貴族階層的叛亂更為深惡痛絕。隋朝雖行將就木,但它畢竟是一國之政權所在,如果隋煬帝集中力量來剿滅李淵,那麼此時此刻恐怕有十個李淵也是難逃滅頂之災……

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李淵否決了部下的建議,不僅沒有自立,反而打出了“尊隋”的旗號,尊隋煬帝為太上皇,立留守關中的楊廣之孫代王楊侑為新皇帝,並移檄郡縣,改變旗幟。這樣,在突厥方麵看來,李淵聲勢浩大,馬上便要自立,自己的建議已被采納,也就不再隨意侵擾,並有條件地給予支持。而隋朝當權者,當然懷疑李淵身藏野心,但他竟打著尊隋的旗號。現在明目張膽地推翻隋朝政權的農民軍比比皆是,這些都無力對付,哪還能專力去攻李淵?因此,除了做一些少量的防禦布置外,一時從未對李淵發起過主動的攻擊圍剿,李淵便乘機有計劃、有步驟地發展壯大起來。

更重要的是,李淵的尊隋旗幟迎合了“忠君”思想濃厚的貴族士大夫階層。而且李淵新立代王楊侑為帝,在這批人看來,朝廷官僚便有一次大換班的過程,對他們來說,則是一次難得的升官發財的機會。誰先加入李淵部隊,誰便會搶到更好更多的先機。於是,眾多手握精兵的貴族士大夫們紛紛投入李淵部下。李淵的實力急劇強大起來。

當然,李淵“尊隋”畢竟是個權宜之計,他隻把隋朝當做一棵正在快速腐朽的大樹。當自己剛剛破土、尚為幼苗之時,機敏地把苗根一下紮在這棵大樹之上,飽吸樹中水分養料,又借大樹遮擋雨,甚至讓大樹誤認為這棵小苗乃是自己身體的一部分而加以悉心保護,李淵從而獲得迅速壯大的有利條件。而等到時過境遷,李淵便一腳蹬開隋朝這截爛木頭,建立唐王朝,自己去贏得更為廣大的民眾之心。

借棵大樹暫寄身。唐軍借此辦法迅速地從幼小變成了強大,李淵用計何其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