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審時度勢學會變通
世上的事都是不斷變化的,如何在不斷變化的世事中立於不敗之地?惟有掌握審時度勢的技巧。
河南儒生樂羊子的妻子,是一位普通人家的女子,連娘家姓什麼也無從查考,但她在勸導丈夫勤學向善所表現出的美德和卓識,一直為人們所稱道。
一次,樂羊子在走路時拾到別人遺失的一塊金子,回來後把它交給了妻子。妻子說:“我聽說有誌氣的人不飲盜泉之水,廉潔方正的人不接受嗟來之食,何況是拾取別人遺失的東西貪圖利益而玷汙了自己的品行呢!”丈夫聽後十分慚愧,便把金子放回原處,而外出尋師求學。一年後樂羊子回來了,妻子問他什麼緣故,樂羊子說:“因為長期在外而想家,沒有別的情況。”妻子聽完,拿起刀走到織布機前說:“這綢子從養蠶抽絲開始到一絲一絲地織,一寸一寸地積累,才能織成一匹有用的帛。如果割斷這綢子的話,就會前功盡棄,既糟蹋了原料,又延誤了時光。你積累知識,應當每天學習自己所不懂的東西,用來成就你的道德和學業;要是學到半路就回來,同割斷這綢子有什麼不同呢?”樂羊子被妻子的話深深感動了,便又回去進修學業,7年沒有回家,終於學成業就。樂羊子的妻子根據事物的發展,審時度勢的引導丈夫,達到了勸學的目的。
美國總統林肯曾任過律師。有一次,一位富農誣告一位貧農偷了他的一匹馬。為此,這位富農請了能言善辯的律師羅根。老農口舌笨拙,又無錢請律師。林肯知道後,表示願意以被告律師的身分出庭。
開庭的那一天恰巧是一個大熱天,人們隻穿襯衫來法庭。原告律師羅根匆忙中穿反了襯衫。開庭後,羅根首先發言,他滔滔不絕的確表現了他對馬的廣博知識及口才。然後林肯替被告答辯。他一上台就說:“羅根先生花了一個多小時談論關於馬的種種情況,為的是要叫我們這些農民從獸醫書籍裏學些關於馬的知識。但我們怎能相信他的話呢?他連自己的襯衫都穿反了。”全場哄堂大笑,原告敗訴。
林肯利用了羅根穿反襯衫這一視覺信息,審時度勢地引導人們根本不相信羅根在庭上所講的一切,僅用幾句話就勝了羅根。
1935年,高爾基應邀在蘇聯作協理事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演講,代表們一見到高爾基便長時間鼓掌,高爾基即興說:“如果把花在鼓掌上麵的全部時間計算起來,時間就浪費得太多了。”高爾基的開場白使得全場十分活躍。這種臨時適應情境的動態性演講結構啟示大家,如能在辯論時掌握情境的變換和調整,就可更有效地實現說辯目的。、
1956年4月,日本農林相河野一郎率代表團去莫斯科參加日蘇漁業談判時,會見了蘇聯部長會議主席布爾加寧。經過一番寒暄後,布爾加寧按著讓客方先行就座的規矩,要河野自己選擇室內座位。河野環視了一下室內布置,就近選了一把椅子說:“我就坐在這兒吧。”布爾加寧說“好”,便在河野的對麵坐了下來。河野後來回憶說,他選的椅子在方向上是背著光線的。所以在談判中他很容易看出對方的表情,甚至布爾加寧在談判中露出的倦容也能看清,從而根據他的情緒變化來掌握談判的進度和措辭。
當一艘船開始下沉時,幾位來自不同國家的商人還在談判,根本不知道將要發生什麼事情。船長命令他的大副:“去告訴這些人穿上救生衣跳到水裏去。”
幾分鍾後大副回來報告:“他們不往下跳。”
“你來照管這裏,我去看看。”船長說。
一會兒船長回來說:“他們全部都跳下去了。”
“您是怎樣讓他們跳的?”大副問道。
“我運用了心理學。我對英國人說,那是一項體育鍛煉,於是他跳下去了。我對法國人說,那是很瀟灑的;對德國人說那是命令;對意大利人說,那不是被基督教所禁止的;對蘇聯人說,那是革命行動。他們就一個個地跳了。”
“那您是怎麼讓美國人跳下去的呢?”
“我對他說,他是被保過險的。”
說話辦事要有針對性,目標明確,否則,將一塌糊塗,終究將事與願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