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是非分明、愛憎分明,固然不錯。但如果過於固執,那就是較真。在生活中,混淆是非,犧牲原則等當然是不對的。隻可惜在日常普通人的生活和工作當中,夠得上原則問題的事情恐怕實在不多,居多的都是非原則性的一般事件。如果你想自己輕鬆快樂地生活,那麼就不要太較真,裝點糊塗也未嚐不是件好事。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小羅奇·福特領導的一個小組,在中途島之戰時成功地破譯了日本人的密碼,得到了日軍海上作戰部署的確切情報,並有針對性地進行了作戰準備。誰知,就在成功在即之時,美國一位新聞記者得到了這一絕密情報,竟然不顧作戰機密,而將其作為獨家新聞在芝加哥一家報紙上發表了。這樣一來,隨時都可能引起日本人的警覺而更換密碼和調整作戰部署。
發生了如此嚴重泄露國家戰時情報的事件,作為美國戰時總統的羅斯福卻對此置若罔聞,既沒有責成追查,也沒有興師問罪,更沒有因此而調整軍事部署,而是裝得一概不知的糊塗樣子。結果事情很快就煙消雲散了,就像什麼事也沒發生一樣,根本沒有引起日本情報部門的重視。在中途島戰役中,美軍靠“糊塗”占到了大便宜。
試想,如果羅斯福一定要把泄露機密事件查個水落石出的話,那麼,其結果可能是:記者受到了應有的懲罰,而此次作戰計劃卻落空了。聰明的人不是不知道原則,也不是不懂得是非,而是他們更看得清得失,看得到真正價值的所在。
另外,做人糊塗還有很多好處,比如讓自己活得開心,暗示別人,甚至還能解救他人。
宋高宗時,有一次宮廷廚師煮的餛飩沒有熟,皇帝下令把那個廚師下了大獄。沒過多久,在一次演節目時,兩個演員扮作讀書人的模樣,互相詢問對方的生日時辰。
一個說“甲子生”,另一個說“丙子生”。這時又有一個演員馬上來到皇帝麵前控告說:“這兩個人都應該下大獄。”皇帝覺得蹊蹺,問是什麼原因。這個演員說:“甲子、丙子都是生的,不是與那個餛飩沒煮熟的人同罪嗎?”
皇帝一聽大笑起來,知道了他的用意,就赦免了那個“餛飩生”的廚師。
如果這幾個人直接向皇帝諫言,那就是和皇帝“較真”,很可能一不小心觸怒了龍顏。而這種錯誤的推理具有很強的荒誕性,通過這種“糊塗”的方法,含不盡之意於言外,會使人在含笑中明確是非,從而達到糊塗的真正目的。讓皇帝自己去參悟其中的道理,既給了皇帝麵子,又達到了辦事的目的。不是很好的方法嗎?
有個愛纏人的先生盯著小仲馬問:“您最近在做些什麼?”
小仲馬平靜地答道:“難道您沒看見?我正在蓄我的胡子。”
胡子是自然而然長的,小仲馬故意把它當作極重要的事情,顯然是所答非所問。小仲馬表麵上好像是在回答那位先生,其實就是在用“糊塗”策略。小仲馬自然是懂得對方問話的意思,但他偏要答非所問,用幽默暗示那人:不要再繼續糾纏。
這兩個小例子都說明了做人糊塗些、不較真的好處。當然,裝糊塗不是真糊塗,這是一種外在的處事態度。我們在裝糊塗的同時,也應把握好糊塗與認真的界限,以防弄巧成拙。
一個人如果對什麼事都較真,那麼必將一事無成,因此在待人處事中,許多時候表現得糊塗一點,往往比過於敏感更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