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呼,往往是待人接物時說出的第一個詞,它好像是一個見麵禮,又好像是進入社交大門的通行證。稱呼得體,可以使對方感到親切,交往便有了基礎,稱呼不得體,往往會引起對方的不快甚至慍怒,雙方陷入尷尬境地,致使交往梗阻甚至中斷。
那麼,怎樣稱呼才算得體呢?這要根據對方年齡、身份、職業等具體情況和交往的場合,以及雙方的關係來決定,不可能有統一的固定形式。
過去,有這樣一個故事;有個年輕人騎馬趕路,眼看已近黃昏,可是前不著村,後不著店。正在著急,忽見一位老漢從這兒路過,他便在馬背上高聲喊道:“喂!老頭兒,離客店還有多遠?”老人回答:“五裏!”年輕人策馬飛奔,急忙趕路去了,結果一口氣跑了十多裏,仍不見人煙,他暗想,這老頭兒真可惡,說謊騙人,非得回去教訓他一下不可。他一邊想著,一邊自言自語道:“五裏、五裏、什麼五裏!”猛然,他醒悟過來了,這個“五裏”,不是“無禮”的諧音嗎?於是撥轉馬頭往回趕。追上了那位老人,急忙翻身下馬,親熱地叫聲:“老大爺。”話沒說完,老人便說:“客店已走過頭了,如不嫌棄,可到我家一祝”
這個故事之所以流傳很廣,是因為它說明了一個樸素的道理:見了陌生的長者,一定要呼尊稱,特別是當你有求於人的時候,比如:“老爺爺”、“老奶奶”、“大叔”、“老先生”、“老師傅”等等。
稱呼還必須區分不同的職業。對工人、司機、理發師、廚師等稱呼為“師傅”。但是時下許多青年人,不管遇到什麼人都口稱“師傅”,這樣難免就會鬧出笑話。
幾個年輕人結伴到承德避暑山莊去旅遊。這天他們從避暑山莊出來,想去八王廟,為抄近路,兩個小夥子上前去問路,正遇上一個賣茶葉蛋的姑娘。一個小夥子上前有禮貌地叫了聲:“小師傅!”開始這姑娘沒有答應,小夥子以為她沒聽見,又高聲叫了一聲。立刻激怒了這位姑娘,她嘴上也不饒人。氣呼呼地說:“回家叫你娘小師傅去!”兩個小夥子還算有涵養,壓了壓火氣,沒有發作。本來是有禮貌地問路,反倒挨了一頓罵,這是為什麼?後來他才知道,當地農民管和尚、尼姑稱為師傅,一個大姑娘怎願意聽人家稱她為“小師傅”呢?難怪那位姑娘發脾氣。
總之,稱呼人要因人而異,因地而異,得體的稱呼,會使一個人在與他人的交往中,更加大方,更加受人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