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搞定小事的方法(2)(1 / 3)

我們越早接受這個必然的困境,知道我們不可能得到每個人的讚同,我們的生活就會越好過。當你知道歧見難免,而不再苦苦尋求認同時,你就會發展出一個有益的觀點,讓你的旅途走得更平順。你可以提醒自己:“它又來了,沒關係。”而不要為別人的反對意見而難過,當你得到你所盼望的認可時,你將會更驚喜,甚至更感激。

我發現,我經常在同一天得到讚美與苛責。有人想請我去演講,也有人不希望我去;這通電話是好消息,下一通卻是必須解決的難題;我的孩子一個喜歡我的做法,另一個則不太滿意;有人認為我是一個大好人,也有人因為我沒回電話而罵我自私。人人生活中都有起有落,有好有壞,有讚成也有反對。我是第一個承認自己總是偏好認可勝過反對的人。它的感覺比較好,當然也比較容易接受。不過,我越滿足,就越不需要靠它為我帶來幸福感。

34.

發自內心,隨機行善

隨機行善的最大理由,或許就在於它能帶給你滿足的生活。如果我們都能盡自己的一份心意,不久以後,我們所生存的這個世界就會變得更美好。

有一種保險杆貼紙已經問世一段時間了。全國都看得到貼了這種貼紙的汽車(事實上,我的車子上也有)。它說:“實踐隨機的善行以及毫無道理的美學。”我不知道這個點子是誰的,但是我從未在迎麵而來的車子上看到比它更重要的信息。隨機行善,可以立即品嚐到隻問付出、不問回報的喜悅。隨機行善最好的方式,就是不要讓別人知道你在行善。

舊金山灣區有五座橋要繳過橋費。不久前,有人善意地幫他後麵的那輛車付通行費。當下一輛車的司機開到繳費口,搖下車窗拿出鈔票時,卻聽見:“你前麵那輛車已經替你付過錢了。”這就是一種自然隨機的禮物,不求回報的付出。你可以想象這個小小善行對那個司機所造成的影響有多大,或許這件事鼓舞了他在那一天更有善心。通常,一個親切的行為就可以引發一連串的善行。

沒有任何處方可以告訴你,如何做到隨機行善,它發自內心。你的善行可以是為鄰居撿垃圾,匿名捐錢給慈善機構,寄一封匿名的彙款單給經濟窘迫的人讓他喘口氣,可以是將流浪動物送到動物救助站,也可以是到教會或收容所當義工照料饑餓的人。這些都是你可以做的事,甚至你還能想到其他更多的事。重點在於,付出是一種樂趣,而且並不一定要花大錢。

隨機行善的最大理由,或許就在於它能帶給你滿足的生活。每件善行都會讓你得到愉快的回饋,提醒你生命中重要的層麵:服務、慈善與愛心。如果我們都能盡自己的一份心意,不久以後,我們所生存的這個世界就會變得更美好。

35.

也許別人並無惡意

當別人的行為不合我們的心意時,觀察其行為背後的意義,可以讓我們看見別人並無惡意。

你是否曾經聽見自己或別人說過:“別理約翰,他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如果是這樣,你聽到的就是“看向行為背後的意義”的智慧。你如果有小孩,就知道這個簡單的原諒行為的重要性。如果我們對孩子的愛,全部根據他們的行為而定,那麼我們就很難去愛孩子了。如果愛心純粹靠行為來取決,我們在青少年時期就不會有人疼愛了!

如果我們可以把同樣的慈愛延伸到我們所認識的每個人身上,那不是很棒的事嗎?如果別人的行為不合我們的心意,我們還可以用同樣的方式來思索行為背後的動機,就像我們容忍青少年標新立異的行為,那麼這個世界不是會更充滿愛嗎?

這並不表示我們要用鴕鳥心態,假裝一切都很美好,讓別人“踩在我們頭上”,或表示我們原諒或讚成錯誤的行為。相反地,它隻意味著你有雅量可以揣測對方並無惡意。當你看到郵局的職員動作慢吞吞時,可能是因為他今天不順遂,也可能他的日子一直都不好過。當你的配偶或親近的朋友向你嘮叨時,請試著去了解,在這個單一行為的背後,你的家人朋友真的想要愛你,或是想要感受到你的愛。觀看行為背後的含義,做起來其實沒那麼難。今天就試試看,你一定可以看到並感覺到一些美好的結果。

36.

沒有人在故意和你過不去

有時人們確實會做出一些看似不合理的舉動,但生氣的人是我們,所以應該改變的人是我們,不要輕易被他人的行為影響。

對許多人來說,人生最挫折的部分就是無法理解他人的行為。我們認為他們“有罪”,而非“無辜”。我們很容易鑽牛角尖,把焦點放在人們看來不合理的行為上,例如他們的評語、行為或惡意的舉動、自私的行為,並因此感到極度受傷。如果我們老是去注意別人的行為,就會覺得別人好像在故意跟我們過不去。

可是,就像我有次聽到韋恩?戴爾在演講中建議的:“把跟你過不去的人統統集合起來,帶到我這兒來,我(身為谘詢顧問)會治療他們,你的日子也會變好!”這顯然是很荒謬的說法。人們確實會做一些怪事(誰不會呢?),可是,生氣的人是我們,所以應該改變的人是我們。我不是要你接納、忽略或倡導暴力與其他越軌行為。我隻是要你學習不要受他人行為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