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故遠而親者,有陰德也。近而疏者,誌不合也。就而不用者,策不得也。去而反求者,事中來也。日進前而不禦者,施不合也。遙聞聲而相思者,合於謀待決事也。故曰:不見其類而為之者見逆。不得其情而說之者見非。得其情乃製其術,此用可出可入,可揵可開。
【譯文】所以說,與君王看似距離很遠實際很親近的人,是因為能與君王心意暗合;看似關係親密實際卻很疏遠的人,是因為與君王的誌向並不一致;身居官位卻不被重用的人,是因為他的計謀沒有實際效果;革職離去而能再被反聘的人,是因為他的主張被實踐證明可行;每天都能出入君王麵前,卻不被信任的人,是因為他的舉動不得體;遠在他方卻被君王經常想起的人,是因為其主張與君王相合,因此君王期待他們回朝來決斷大事。所以說,在情況沒有明朗時就去遊說的人,定會事與願違;在還不掌握實情的時候去遊說的人,定要受到非議,隻有了解情況,再依據實際情況確定方法,這樣去推行自己的主張,才可以來去自如,開闔有致。進可以勸諫君王,堅持已見;退可以改換主張,隨機應變。
【原文】故聖人立事,以此先知而揵萬物。由夫道德、仁義、禮樂、忠信、計謀。先取《詩》、《書》,混說損益,議論去就。欲合者,用內;欲去者,用外。外內者,必明道數,揣策來事,見疑決之。策無失計,立功建德,治民入產業,曰:"揵而內合。"上暗不治,下亂不寤,揵而反之。內自得,而外不留,說而飛之,若命自來己,迎而禦之;若欲去之,因危與之。環轉因化,莫知所為,退為大儀。
【譯文】聖人立身處世,都以自己的發見之明來議論萬事萬物。作為君王的謀臣,應當具備道德、仁義、禮樂和計謀。其次要按照《詩經》和《書經》中所說,分析事物的利弊得失,討論辦法的取舍。要想合乎君王的想法,就要設法探明君王的內心;要想遠離朝政,就要盡可能少地參與政事,使君王疏遠自己。無論是取得君王的信任還是設法遠離朝政,隻要把握每件事發生的原因和性質,並能夠預測事物的發展趨向,就能使君王決策時深思熟慮,萬無一失,從而建立功德,牢固基業,治理百姓,使其擁有產業,並安居樂業,這就叫作和君王的想法合拍了。如果君王昏庸不理國家政務,下層紛亂不明事理,那麼謀臣縱然有治世妙計,也應遠遠離開朝廷。
【注釋】內:入。
揵:門拴。
內揵:在本文指以言辭與謀略遊說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