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在實施"摩意"時,有用和平手段進攻的,有用正義遭難的,有用聲色娛樂討好的,有用憤怒之情激勵的,有用聲威名望恐嚇的,有用威脅行為逼迫的,有用廉潔之舉感化的,有用自身信譽說服的,有用各種利益誘惑的,有用謙卑恭順奪取的。和平就是安靜,正義就是剛直,娛樂就是喜悅,憤怒就是激動,名望就是聲譽,行為就是實施,廉潔就是清明,利益就是需求,謙卑就是委曲。所以聖人所獨的"摩意"之術,平常人也都可以具有。至於有時運用後沒有能取得成功,那是因為他們用錯了。因此,謀劃策略,最困難的是周到縝密;進行遊說,最困難的就是讓對方全部聽從自己的說辭;主辦事情,最困難的就是一定成功。這三個方麵隻有成為聖人才能做到。
【原文】故謀必欲周密,必擇其所與通者說也。故曰:或結而無隙也。夫事成必合於數,故曰:道數與時相偶者也。說者聽,必合於情,故曰:情合者聽。故物歸類;抱薪趨火,燥者先燃;平地注水,濕者先濡;此物類相應,於勢譬猶是也。此言內符之應外摩也如是,故曰:摩之以其類,焉有不相應者?乃摩之以其欲,焉有不聽者。故曰:獨行之道。夫幾者不晚,成而不抱,久而化成。
【譯文】因此謀劃必須周到縝密,遊說首先要選擇與自己可以相通的對象。所以,辦事情要固若金湯,無懈可擊。要想使所主持之事取得預期的成功,必須采取適當的方法。所以說客觀規律、行動方法以及天時都是互相依附的。進行遊說的人要讓對方聽信,必須使自己的說辭合於情理,所以說,合情理才有人聽。世界上萬事萬物都有各自的屬性。好比抱著柴草向烈火走去,幹燥的柴草就首先著火燃燒;往平地倒水,低窪的地方就會先注滿水。這些現象都是與各類事物的性質相適應的。由此類推,其他事物也是這樣的。這也反映"內符"與"外摩"的道理。所以說,按著事物的不同特性來實施"摩意"之術,哪有不產生反映的呢?根據被遊說者的喜好而施行"摩意"之術,有哪一個不聽從你的遊說呢?要想能獨往獨來,就要注意事物的細微變化,把握好時機,即使有了成績也不要停止,天長日久就一定能化育天下,取得最後成功。
【注釋】摩,順,合也;意為通過刺激、試探,以求引起對方反映,從而了解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