伸手“抓”《海港》(2 / 2)

六月十一日,江青在上海錦江小禮堂跟《海港》劇組談話時,又是搖頭。江青說,這一回犯了“無衝突論”的錯誤!

無奈,“京劇書記”遵命,又得避開“無衝突論”的誤區……

如此這般,經過江青“指點”,她在京劇舞台上先後樹起了五塊“樣板”,即《紅燈記》、《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襲白虎團》、《海港》。

另外,從一九六三年十二月起,“抓”北京、上海兩個芭蕾舞劇團,排演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和《白毛女》。一九六四年十月八日,毛澤東觀看了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說:“方向是對的,革命是成功的,藝術上也是好的。”

一九六五年一月起,江青到中央樂團,“抓”交響樂《沙家浜》。

這樣,江青樹起了八塊“樣板”。江青博得“無產階級文藝革命的旗手”的“桂冠”,便源於此。

“樣板戲”受舞台的局限,觀眾畢竟有限,影響也就有限。後來,在江青的“指導”下,逐一拍成電影。

這樣,人們給江青編了個順口溜:

“三十年代演電影,

五十年代看電影,

六十年代批電影,

七十年代導電影。”

這裏惟一空缺的是四十年代,她在延安連電影都看不到,所以也就成了“空白期”。在一九六四年八月,毛澤東給江青寫了兩次批示,這表明江青的政治地位迅速提高。

八月六日,毛澤東在《中國政府抗議美國侵犯越南的聲明》送審稿(這一聲明後來發表於一九六四年八月六日《人民日報》)上,寫下一段批語:

汪東興同誌閱後,即交江青閱。要打仗了,我的行動得重新考慮。

毛澤東

八月六日上午六時

毛澤東所說的“我的行動得重新考慮”,可能是指毛澤東原計劃騎馬沿黃河考察的行動。

在一九六四年八月,毛澤東又在《光明日報》“關於李秀成評價問題討論的反映(10)”上,寫了一段給江青的批語:江青閱,此文有些道理。

關於李秀成評價問題的討論,是當時學術界的“熱門話題”。一九六四年七月二十五日《光明日報》發表戚本禹《評李秀成自述》一文,談論了對李秀成評價的見解。

《光明日報》接連分期編發《關於李秀成評價問題討論的反映》。在第十期上,選編了複旦大學曆史係主任蔡尚思、華東師大曆史係主任吳澤對李秀成評價問題的一些意見。蔡尚思說,對李秀成既不應該全盤肯定,也不應該全盤否定。我基本上同意戚本禹的意見,可和他的看法又不完全相同……吳澤說,目前報紙討論把李秀成的問題僅僅放在真投降、假投降上麵,容易把問題簡單化。

對此,毛澤東以為“有些道理”。毛澤東把批語批給江青,表明要江青關注文化界的種種動態。

在一九六四年十月,毛澤東再次給江青寫了一段批語。

一九六四年十月十六日,共青團中央辦公廳編印的《團的情況》增刊第三十四期上,發表了共青團南京市委提供的《一個立誌務農的教授女兒和家庭展開的一場激烈鬥爭》一文。這篇文章是南京師範學院附中高中畢業生、共青團員黃桂玉自述的摘要,反映她立誌務農,同家庭展開激烈的鬥爭,並最終取得勝利,到江蘇省盱眙縣馬壩公社插隊的經過。

毛澤東看罷,寫道:

江青、李納閱。

一九六四年十月,毛澤東在中國駐蘇聯大使館關於蘇聯國內情況給外交部的報告《關於蘇聯國內情況的報告》上,寫下批語:

江青閱。

八月間的材料。到十月中旬發生突變,赫魯曉夫倒台,末尾幾條結論,有些估計不足。

由於江青抓“樣板戲”作出了“成績”,她的名字出現在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山東省代表的名單之中。

一九六四年十二月二十日至一九六五年一月四月,當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舉行時,江青作為人民代表步入人民大會堂。她,正式出現在中國的政治舞台上了!

從《人民日報》刊登照片,從發表演說《談京劇革命》,到當選全國人大代表,江青日漸“露崢嶸”。這一切,她都在公開地進行著。然而,她頻繁地往來於京滬之間,卻在暗中進行著極端秘密的政治活動……

§§第十三章 “文革”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