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要》為“文化大革命”的發動,作了輿論準備,說明了“文化”方麵非來一個“大革命”不可。《紀要》的核心段落,是這麼一段話:
文藝界在建國以來,被一條與毛主席思想相對立的反黨反社會主義的黑線專了我們的政,這條黑線就是資產階級的文藝思想、現代修正主義的文藝思想和所謂三十年代文藝的結合。“寫真實”論、“現實主義廣闊的道路”論、“現實主義的深化”論、反“題材決定”論、“中間人物”論、反“火藥味”論、“時代精神彙合”論,等等,就是他們的代表性論點,而這些論點,大抵都是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早已批判過的。電影界還有人提出所謂“離經叛道”論,就是離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之經,叛人民革命戰爭之道(引者注:所謂“離經叛道”論加上前麵提及的“寫真實”論等七論,後來被稱為“黑八道”)。在這股資產階級、現代修正主義文藝思想逆流的影響或控製下,十幾年來,真正歌頌工農兵的英雄人物,為工農兵服務的好的或者基本上好的作品也有,但是不多;不少是中間狀態的作品;還有一批是反黨反社會主義的毒草。我們一定要根據黨中央的指示,堅決進行一場文化戰線上的社會主義大革命,徹底搞掉這條黑線。搞掉這條黑線之後,還會有將來的黑線,還得再鬥爭。所以,這是一場艱巨、複雜、長期的鬥爭,要經過幾十年甚至幾百年的努力。這是關係到我國革命前途的大事,也是關係到世界革命前途的大事。
過去十幾年的教訓是:我們抓遲了。隻抓過一些個別問題,沒有全盤的係統的抓起來,而隻要我們不抓,很多陣地就隻好聽任黑線去占領,這是一條嚴重的教訓。一九六二年十中全會作出要在全國進行階級鬥爭這個決定之後,文化方麵的興無滅資的鬥爭也就一步一步地開展起來了。……
基於《紀要》對全國文藝界的“左”的估計,一場“社會主義文化大革命”興起。這場“社會主義文化大革命”,後來改稱“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雖說後來“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遠遠超出了“文化”的範疇,但最初便出自於《紀要》。所謂“文革”,就是從《紀要》中提出的“堅決進行一場文化戰線上的社會主義大革命”開始的。
江青以為,過去抓電影《武訓傳》、《紅樓夢》研究的批判以至批《海瑞罷官》,“隻是抓一些個別問題”,這一回,要“全盤的係統的抓起來”了!
《紀要》成了江青上台的“宣言”。雖說在《紀要》中,江青尚無任何頭銜,隻是“江青同誌”罷了,隻是作為一名“共產黨員,為了黨的事業”,跟部隊的同誌“平等地進行交談”,但《紀要》的下達,表明江青要“出山”,即將擔任要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