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社會責任有多重(3)(1 / 3)

高強指出,企業是現代社會的基礎,不僅是社會財富的創造者,也是社會責任的承擔者。企業是社會中的一個重要法人,既享受著與其業務有關的民事權利,也承擔著相應的民事義務。這種義務不僅表現在發展生產、增加財富、遵紀守法、照章納稅、熱心公益、回報社會,也表現在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保護職工的身體健康和安全等社會責任上。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關心員工的身心健康,就是關心企業的健康成長和持續發展。2007年2月份,國際著名的會計師事務所普華永道,對跨國公司的員工進行了一項身體健康狀況與工作效率關係的調查。英國《金融時報》援引這份調查報告說,由於疾病、曠工和帶病堅持工作導致了員工工作效率不高,公司花在雇員身上約2%的資本都會被浪費掉。這個數字表明,員工的健康對企業來說意味著工作效率,甚至效益。這是因為,社會發展到今天,早已脫離了農業時代靠力氣大、工業時代靠機器好的競爭標準,企業更賴以生存的,越來越多地體現在員工的創造力和奉獻精神上,而這兩項,沒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是很難達到的。

美國曾經做過這樣一個調查,如果一個員工看病報銷花了1塊錢,這就意味著企業要損失4塊錢:看病報銷1塊,找其他人帶班1塊,因有人生病而導致其他人工作效率下降的成本為2塊。這樣算來,反倒不如早期投入兩三塊錢進行預防來得有效。因此,企業為員工健康花錢是一種有回報的投資

關於如何保護職工健康,原衛生部部長高強指出,企業首先要增強法製觀念,依法做好職業病防治,認真落實法律規定的相關製度,注重環境保護和生產條件的改善;企業職工也應該增強維護自身健康權益的意識,監督企業改善衛生環境和條件。

其次,企業要加強健康宣傳教育,提高職工的健康素質。企業應在職工中廣泛開展健康教育、健康體檢等活動,組織職工積極參加預防控製艾滋病、全民健身等活動,普及衛生防病知識,提高職工的健康素質和意識。

再次,企業要承擔扶貧濟困的責任,組織職工參加不同形式的醫療保險,通過經濟捐助為低收入職工的看病就醫提供經濟幫助,讓所有企業和職工都積極參加到醫療保險中。企業在做好上述幾點的同時,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從以下幾個方麵著手:

第一,生活方式管理。

生活方式管理的重點是關注職工的生活方式、行為可能帶來什麼樣健康風險,然後幫助職工做出最佳的健康行為選擇來減少健康風險因素。生活方式管理方案的結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職工采取什麼樣的行動。因此,企業要調動職工對自己健康的責任心。

第二,疾病管理。

著眼於某種特定疾病,如糖尿病,為患者提供相關的醫療保健服務。目標是建立一個實施醫療保健幹預,與強調患者自我保健重要性相協調的係統。該係統可以支持良好的醫患關係和保健計劃。疾病管理強調醫學指導和增強個人能力,預防疾病惡化。此種管理以改善患者健康為基本標準來評價所采取行動的臨床效果,社會效果和經濟效果。

第三,災難性病傷管理。

為患癌症等災難性病傷的患者及家庭提供各種醫療服務,要求高度專業化的疾病管理,解決相對少見的問題。通過幫助協調醫療活動和管理多維化的治療方案,災難性病傷管理可以減少花費和改善結果。綜合利用患者和家屬的健康教育,使醫療需求複雜的患者在臨床、財政和心理上都能獲得最優化結果。

第四,殘疾管理。

試圖減少工作地點發生

殘疾事故的頻率和費用代價,

並從雇主的角度出發,根據傷

殘程度分別處理,以盡量減少因殘疾造成的勞動和生活能力下降等問題。殘疾管理的具體目標是:防止殘疾惡化;注重殘疾人的功能性能力恢複而不僅是患者疼痛的緩解;設定殘疾人實際康複和返工的期望值;詳細說明殘疾人今後行動的限製事項和可行事項;評估醫學和社會心理學因素對殘疾人的影響;幫助殘疾人和雇主進行有效的溝通;有需要時考慮殘疾人的複職情況。

7.品牌競爭中的企業社會責任

企業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雖會在短期內增加一定的經營成本,但無疑有利於企業自身良好形象的樹立,形成企業的無形資產,進而形成企業的競爭優勢,最終給企業帶來長期的、潛在的利益。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企業競爭的方向發生了轉變,從以前單純的價格、質量和服務競爭,轉化為具有深厚文化內涵的品牌競爭。中國傳媒大學商務品牌研究所副所長劉國基認為,沒有打造自己的“品牌”,企業的商品力就很弱,也就是說基本沒什麼競爭優勢,更不會有夢寐以求的高額利潤,因此對企業而言,品牌競爭力決定著企業與企業之間的強大與弱小。

在21世紀,通過品牌背後富含社會責任的企業文化,贏得消費者和公眾對品牌的認同,已成為一種深層次、高水平和智慧型的競爭選擇。在不同的發展時期,企業應選擇不同的品牌策略,以此來不斷提升品牌的競爭力。品牌建設的目標定位,大致可分為初期“品牌合格”、中期“品牌知名”、長期“品牌美譽”三個階段,而企業的社會責任在這三個階段中都起著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