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學生到大學之後,很快就適應了哈佛的學習和生活,成功地實現了從高中到大學的轉換。而有些學生,看上去和前者也沒有什麼差別,可實際上卻是麻煩重重,調整起來相當困難。看,哈佛學子是怎樣適應剛剛開始的大學生活的。
一、大學生活時間管理
我發現高中那套辦法到大學就失靈了。閱讀材料堆積如山,而且還得快速閱讀完不可。我真的對此準備不足。讓我吃驚的是,高中的學習內容我一學便會,可到了大學,就沒那麼容易了。
我在大學,沒有個好開端。因為我確實沒能掌握一種係統的學習方法去對付大量的閱讀材料。我常常在某一學科上花費一大段時間,然後放到一邊,一個星期都不再管它。然後去學另一門科目,看一段時間後又放置一個星期。所以每門課的學習都缺乏連續性。這種做法給我自己帶來了麻煩。不過我最終找到問題的症結。這個學年,我就做出了改變和調整,每天都給各門課分配一些時間。
為什麼會出現以上的情況呢?為了回答這個問題,康斯坦斯·布坎南(Constance Buchanan)和來自四所大學的一些教師設計了一份詳細的問卷,對兩組大二的學生進行深入訪談。(開篇的那段引文即由此而來)第一組學生在大一時,不論學業還是社會活動,取得的成績都很卓越。另一組情況相反,甚至非常糟糕。這項調查的目的在於了解每位受訪學生在新生階段如何看待高中與大學的銜接。康斯坦斯·布坎南及其同事希望能夠發現這兩組學生中間存在的一些重要差別。調查者很快就發現差別的確存在,那是一個非常簡單的詞,但它是關鍵因素。在第一組學生的話語裏,那個詞時常出現。而第二組學生,也就是那些入校以來一直不順利的學生,就算給出提示,他們也不會說出那個詞。
這個關鍵詞是什麼呢?它就是“時間”。第一組學生反映他們剛進大學時,就意識到必須考慮如何利用時間的問題,包括時間管理、時間分配,還要將時間視為一種緊缺資源。相反,第二組學生幾乎不提及與時間有關的這些問題。與高中時代相比,大學的學業負擔要沉重得多,門門功課都要布置大量的閱讀材料,的確讓人感到一種不可逃避的巨大壓力。因此更有必要學會管理時間。但這不容易做到,需要一步步地來。
幾位指導教師告訴我,有的學生確實非常善於管理時間,而且把科學地分配利用時間視為一種挑戰。這樣的學生往往一到哈佛,就開始認真思考這些問題。結果他們不但功課好,自己也覺得很快樂。當我們請畢業生為新生提一條具體建議時,他們通常說的是“要學會管理時間”。這項建議很明智,因為是否善於管理時間將決定新生在未來大學生活中的成敗。
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說,哈佛人的成功來自於對時間的有效管理。
二、學業與其他活動並重
每年開學的時候,都會有新生找我征求建議。這時,我就會向他們轉告那些過來人的話,鼓勵他們要充分利用大學的社團。尤其要深入參與至少一項課外活動。需要掙錢的話,就去打工;也可以參加體育運動、誌願者服務之類的集體活動。許多新生都能夠理解我的忠告,但有幾個還半信半疑。新生們初來乍到時,都希望自己有不錯的表現,因此有些人就難免產生焦慮。有些學生認為,每個星期在課堂裏坐上十幾個小時,其餘時間呆在宿舍裏獨自學習,這就是大學生活。
但是,選擇這種生活方式的學生有些並不開心。他們經常一個人呆著,不與其他人接觸。每當看到這樣的危險狀況,我就會立刻指出來。可是他們的回答幾乎一模一樣。他們說:“學業是我的頭等大事,做其他事會對我的功課不利。”
有人對哈佛本科生課外活動與學業成就關係進行廣泛的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學生每周用於參加一兩項課外活動的時間是20個小時,這樣的時間投入與其學業成績關係很小甚至沒有關係;但它和學生對大學生活的滿意程度密切相關。也就是說,學生參與課外活動越多,滿意程度越高。
掌握了這些具有說服力的資料,我和同事們就知道該如何回答那些學生的疑問了。這隻是對哈佛一所大學的調查結果。其他大學的情況也許會有所差別。但我認為,這項代表某種關聯的結論在很多大學都能夠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