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不斷積累知識才能言之有物(2 / 3)

社會在發展,知識在更新,即使原來知識積累很深厚,在新的形勢下,也會產生許多盲點,如果不認真學習,既不利於自己的工作,更不利於本行業言語的交際。所以,我們不能滿足於現狀,隻有不斷學習,才能不落伍,才能不斷提高自己。

2.在遣詞造句上多下些工夫

對於遣詞造句,很多人可能都不屑一顧,認為那是小學生才需要練習的事。事實上,這種認識是非常錯誤的。別人能夠妙語連珠、口若懸河,是因為掌握的詞彙量豐富並善於運用,從而使表達更加順暢和有效。認識到這一點,並在遣詞造句上多下些工夫,才能有效提高自己的說話水平。

曆史上許多偉大人物就是因為善於在說話時遣詞造句,大大地激勵了當時的人們,使他們決心跟隨著這些偉大的人物。的確,善於遣詞造句不僅能打動人心,同時更能帶出行動,而行動的結果便展現出另一種人生。相反,如果不善於遣詞造句,說話時“沒詞兒”,顛來倒去就那幾個詞語,一套“學生腔”,“語言無味,像個癟三”,或者把詞語隨便拿來用,那就無法準確地表情達意,難以把話說下去,有時甚至還會鬧出笑話。

要想把話說好,就必須注重詞語的積累和運用。如果在自己的頭腦裏建立起一座語言的倉庫,要說話的時候,這些詞語就如鳳仙花種子似的,彈跳而出;或者像噴泉似的,噴湧而來。

在有了豐富的詞語儲備的基礎上,還要注意用詞的準確性。說話時,要根據表達的需要,精心地選擇最確切、最恰當的詞語,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恰當地揭示客觀事理,貼切地表達你的思想感情,準確地傳遞各種信息,做到“意能稱物”、“情通意達”,每個字、詞、句都用得妥帖、適當,恰如其分。要做到這一點,必須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①要思路明確。隻有思想明確、思路清晰,知道自己在講什麼和怎樣講,才能表達清楚、明白;如果事先沒有想好,思想處於混亂模糊狀態,那就肯定表達不清楚、不準確。

②要尊重客觀事實,實事求是,做老實人,說老實話,辦老實事,不說假話、大話、空話、套話和廢話。

③對所反映的事物和所說明的事理有清楚、明晰的認識,對其外貌、性質、特征以及與其他事物、事理的關係了如指掌,這樣,選用的詞語、所包容的內涵和所作出的判斷,才符合所反映對象的實際。

④要真正弄懂每個詞語的確切含義和它使用的對象、範圍,否則,不是用錯詞,就是用得不恰當,甚至鬧出笑話來。

⑤要認真辨析詞義,特別要仔細區分同義詞、近義詞在使用範圍、詞義輕重、詞的風格特點、搭配功能等方麵的細微差別,區分同音詞的不同含義和使用的對象、範圍。

⑥要把握好詞語的分寸,認真區分某些表示分寸的詞語在時間、範圍、主次、程度、條件、數量等方麵的差別,所引用的數字、數據要反複核實。

⑦要注意詞語的感情色彩,不僅要體會、揣摩詞語的褒貶意味,而且還要琢磨褒貶意味的輕重和情調。

3.書本是增長知識的重要工具

讀書可以加強文學素養,提高語言表達水平。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這裏的“詩”指的是《詩經》。孔子所處的時代,典籍和著述遠沒達到像今天這樣卷帙浩繁、汗牛充棟的地步,所以他把熟讀《詩經》當做他和弟子們的必修課,並上升到了“不學”就“無以言”的高度。

如果說孔子崇尚讀“詩”是限於當時典籍太少,難免陷入“熊貓吃竹子”的局麵的話,那麼“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自會吟”的經驗之談,你就再不能懷疑讀書與提高語言表達能力的關係了吧?

書本是增長知識的重要工具,讀書能夠使人變得博學多識,滿腹經綸,談起話來因胸藏錦繡而口吐珠璣,不至於搜腸刮肚,絞盡腦汁。

所以,要提高說話的技巧,就應多讀書。“窮書萬卷常暗誦”,吟詠其中,則可心領神會,產生強烈的興味。摸熟語言的精微之處,則會喚起靈敏的感覺;熟悉名篇佳作的精彩妙筆,則會獲得豐富的詞彙,自己演說和講話時,優美的語言也會不召自來。這並非天方夜譚之事。隻要我們潛心苦讀,勤記善想,揣摩尋味,持之以恒,就能嚐到醇香厚味;如果反複地用,不斷地學,久而久之就可以像郭沫若所說的那樣,“於無法之中求得法,有法之後求其他”了。

即使是最偉大的演說家,也要借助書本的資料。

英國著名演說家福克斯每天都高聲朗誦莎士比亞的著作,以使他的風格更趨完善。古希臘著名演說家及政治家狄摩西尼斯親筆抄寫曆史學家修西底斯的曆史著作達八遍之多。林肯也使用這個方法,獲得了驚人的成就。他能把布朗特、拜倫的詩集整本背誦出來。後來他進入白宮,內戰的沉重負擔耗費了他的精力,磨難在他的臉上刻下深深的皺紋,但他仍然忙裏偷閑地拿本英國詩人胡德的詩集躺在床上翻閱。有時候他在深夜醒來,不經意地翻開這本詩集時,會意外地發現特別啟迪他或令他感到高興的一些詩句。他也經常抽空反複看他早已背熟的莎士比亞名著。羅賓森在《林肯的文學修養》中說:“這位自修成功的人物,用真正的文化素材把他的思想包紮起來,可以稱之為天才或天子。”這位“自修成功的人物”所依賴的方法就是永不停止地讀書,因為讀書的確能增長知識,豐富雄辯的口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