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人人都會記住和接近幽默風趣之人(2 / 3)

(5)模仿式幽默

這種通過模仿現存的詞、句及語氣等而創造新的語言,是幽默方式中很常見的一種。概括起來說就是,借助於某種違背正常邏輯的想象和聯想,把原來的語言要素用於新的語言環境中,製造幽默感。

在美國的一所學校,有一位女教師總愛板著麵孔上課,動不動就批評學生的頑劣,弄得學生怨聲載道。一次她在課堂上提問:“‘要麼給我自由,要麼讓我去死’這句話是誰說的?”過了一會兒,有人用不熟練的英語答道:“1775年巴特利克·亨利說的。”“對。同學們,剛才回答問題的是日本學生,你們生長在美國卻回答不出來,而來自遙遠的日本的學生卻能回答,多麼可憐啊!”“把日本人幹掉!”教室裏傳來一聲怪叫。女教師氣得滿臉通紅,問:“誰?這是誰說的?”沉默了一會兒,有人答道:“1945年,杜魯門總統說的。”這位同學模仿老師的提問做了回答,產生了幽默的效果。

(6)形象式幽默

語言要富有幽默感,就必須言之有物,使其形象生動。這是因為,真實、形象、生動的語言,能促使人產生聯想,產生“具象”,讓人感覺餘味無窮。

有一次,孫中山在廣東大學(今中山大學)講民族主義。禮堂非常小,聽眾很多,天氣悶熱,很多人都沒精打采。見此情景,孫中山便穿插一個故事:那年我在香港讀書時,看見許多苦力聚在一起談話,聽的人哈哈大笑。我覺得奇怪,便走上前去。有一個苦力說:“後生哥,讀書好了,知道我們的事對你沒有什麼幫助。”又一個告訴我:“我們當中一個行家,牢牢記住那馬票上麵的號碼,把馬票藏在日常用來挑東西的竹杠裏。等到開獎,竟真的中了頭獎,他歡喜萬分。他以為領獎後可以買洋房、做生意,這一生再也不用這根挑東西的杠子過生活了,一激動就把竹杠狠狠地扔到大海裏。不消說,連那張馬票也一起丟了。因為錢沒有到手先丟了竹杠,結果是空歡喜一場。”孫中山風趣的話,引來台下一片笑聲。孫中山接著回到本題:“對於我們大多數人,民族主義就是這根竹杠,千萬不能丟啊!”這個充滿幽默感的故事不僅讓昏昏欲睡的人們清醒過來,也使得孫中山的演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製造幽默的13種方法

在現實交際場景中,製造幽默的方法與技巧很多,這裏主要羅列出一些常用的幽默方法與技巧。

(1)誇張法

運用豐富的想象,把話說得較為誇張,也能收到幽默效果。如;一位教授說:“為了更確切地講解青蛙的解剖,我給你們看兩隻解剖好的青蛙,請大家仔細觀察。”學生則說:“教授,這是兩塊三明治麵包和一隻雞蛋。”教授顯得很驚訝:“我可以肯定,我已經吃過早餐了,但是那兩隻解剖好的青蛙呢?”

(2)反複法

一段話中,通過反複申說同一語句,能夠產生不協調氣氛,從而獲得幽默效果。比如牛群的一段著名相聲中的“領導”和“冒號”。

(3)噦嗦法

說話中采用畫蛇添足式的方法,同樣能引人發笑。著名的相聲名段“打電話”,就是采用了這種技巧,贏得了廣大聽眾的喜愛與好評。

(4)倒置法

通過語言材料的變通使用,把正常情況下的人物關係的本末、先後、尊卑關係等在一定條件下互換位置,從而產生強烈的幽默效果。如把“我吃飯”說成“飯吃我”。

(5)倒引法

即引用對方言論時,能以其人之語還治其人之身。如:有一個老師見女學生吵鬧不休,便說道:“兩個女人等於一千隻鴨子。”不久,當這位老師的夫人來學校找他時,有一個女生就趕忙向老師報告說:“先生,外麵有五百隻鴨子找您。”

(6)轉移法

在特定條件下將一個表達方式的本義扭曲成另外的意義時,便會獲得想要的幽默效果。如空中小姐用和諧悅耳的聲音對旅客說道:“把煙滅掉,把安全帶係好。”所有的旅客都按照空中小姐的吩咐做了。過了五分鍾後,空中小姐用比前次還優美的聲音又說道:“再把安全帶係緊點吧,很不幸,我們飛機上忘了帶食品。”

(7)歇後語法

說話中采用歇後語,是很多人經常使用的一種表達技巧。通過巧妙的話語轉折,從而達到幽默的效果。歇後語分為前後兩部分,前麵部分一出,造成懸念,後麵部分翻轉,產生突變,“緊張”從笑中得到宣泄。如:“三九天穿裙子——美麗又凍(動)人。”

(8)偷換概念法

“偷換概念”之所以能造成幽默效果,是因為幽默的思維主要不是實用型的、理智型的,而是情感型的。因此,對於一般性思維來說是破壞性的東西,對於幽默來說則可能是建設性的。如:

老師:“今天我們來溫習昨天教的減法。比如說,如果你哥哥有五個蘋果,你從他那兒拿走三個,結果怎樣?”

孩子:“結果嘛,結果他肯定會揍我一頓。”

(9)自相矛盾法

“矛盾”這個詞本源於《韓非子》中那位賣矛和盾的生意人,表示事物之間的強烈衝突,有很強的喜劇色彩。生活中這樣的現象十分常見,如果善加利用,就可取得很好的幽默效果。如:

夜大正在上課,突然停電了。黑暗中,老師對同學說:“停電了,我們無法繼續上課,請同學們稍候,電鈴一響就放學。”

(10)歪理法

用似是而非的荒唐道理去解釋某種現象或問題的幽默方法,即是“歪理法”。如:

“您認為牛皮最大的用途是什麼?”

“做皮衣。”

“不對。”

“做皮鞋。”

“還是不對!牛皮最大的用途是把牛包起來。”

(11)正話反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