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而,在與人交往的時候,要想得到別人的喜歡,就得讓別人熟悉你,而熟識程度是與交往次數直接相關的。交往的次數越多,心理上的距離就越近,就越容易產生共同的經驗,建立友誼,由此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例如教師和學生、領導和秘書等,由於工作的需要,交往的次數多,所以較容易建立親近的人際關係。
美國心理學家紮瓊克在1968年曾經進行了交往次數與人際吸引的實驗研究。他將被試不認識的12張照片,隨機地分為6組,每組2張,按照下麵的方式展示給被試:第一組2張隻看1次,第二組2張看2次,第三組2張看5次,第四組2張看10次,第五組2張看25次,第六組2張被試從未看過。看完全部照片後,實驗者向被試出示了全部的12張照片,要求被試按照自己喜歡的程度將照片排序。結果發現:照片被看的次數越多,被選擇排在最前麵的機會也越多(如下圖所示)。由此可見,簡單的呈現確實會增加吸引力,彼此接近、常常見麵的確是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必要條件。
俗話說:距離產生美,但任何事情都存在一個度的問題。有些心理學家孤立地把研究重點放在交往的次數上,過分注重交往的形式,而忽略了人與人之間交往的內容、交往的性質,這樣做反而會適得其反。
心理魔法書:
你想讓別人喜歡你嗎?那就頻繁地在他(她)的麵前出現吧。先讓他(她)熟悉你,慢慢的,你們之間心理上的距離就會拉近。隨著交往次數的增多,他(她)就很有可能在不知不覺中慢慢地喜歡上你。
拿捏好最佳的社交距離
人與人之間應該保持一定的距離。因為,我們每個人都像一隻刺蝟,靠得太近就會互相刺傷對方,不妨給對方一個空間,這也是自我保護的一種方式。
寒冷的冬天,一群刺蝟被凍得瑟瑟發抖,它們為了取暖,就緊緊地擠在一起,但是各自長長的尖刺很快就把對方刺痛了,於是就四散跑開了。
天寒地凍,寒冷使它們很快又聚集在了一起,但是當它們彼此靠近時,又重複了第一次的痛苦。刺蝟們如此三番五次地分了又聚,聚了又分,徘徊在寒冷和被刺痛兩種痛苦之間。直到後來,它們終於找到了一個合適的距離,既可以互相取暖,又不會刺傷對方。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像一隻刺蝟,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也應該有一定的距離,即“身體距離”和“心理距離”。“身體距離”即“私人空間”,“心理距離”即“孤獨感”。
所謂“私人空間”,是指環繞在人體四周的一個抽象範圍,用眼睛沒有辦法看清它的界限,但它確確實實存在,而且不容他人侵犯。在擁擠的車廂或電梯內,你總會在意他人與自己的距離。當別人過於接近你時,你就會通過調整自己的位置來逃避這種接近的不快感。但是,當擠滿了人而無法改變時,你就隻能以對其他人漠不關心的態度來忍受心中的不快,所以看上去神情木然。
一位心理學家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在一個剛剛開門的閱覽室裏,當裏麵隻有一位讀者時,心理學家就進去拿椅子坐在他(她)的旁邊。實驗進行了整整80人次。結果證明,在一個隻有兩位讀者的空曠的閱覽室裏,沒有一個被試者能夠忍受一個陌生人緊挨自己坐下。當心理學家坐在他們身邊時,被試者不知道這是在做實驗,多數人很快就默默地離開到別處坐下,有人則幹脆明確表示:“你想幹什麼?”這就說明,人們不管走到哪裏,“私人空間”的意識都永遠存在。
交往中需要與人保持一定的距離似乎是人人都知道的道理,可最佳的距離是多少?恐怕知道的人就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