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形篇(2 / 3)

正在此時,法國一外叫夏爾·呂亞托的間諜立了大功,他成功地竊取了德軍試驗、製造毒氣的詳細資料,並且弄清了製作防毒麵具的方法。

德軍軍隊在最初使用了氯氣彈後,又改用了光氣,這種毒氣比空氣重三倍,殺傷力比氯氣大十倍,臨近戰爭結束前,他們又研製出了具有油狀腐蝕性的芥子氣,毒氣在戰爭中的隨便使用,給成千上萬的官兵造成了終身痛苦和傷殘。

很快,德國人就嚐到了報複的滋味。

1918年10月13日,在比利時戰場的前沿,英軍以猛烈的炮火轟擊德軍陣地,德軍的陣地早已被炮火炸得七零八落,此刻隻能抱著腦袋,躲在田野間的塹壕裏……

此刻,德軍陣地上士氣低落,老兵們全身麻木,剛補充到前線的新兵嚇得動魂不附體。

突然,一排被炮彈掀起的塵土,帶著刺鼻的氣味,湧入人們的鼻腔,不知誰高喊一聲:“毒氣”官兵們頓時炸了窩般地尋找防毒麵具來。

這是德國人首次碰到芥子氣,以前,都是他們用這種東西去製服法國人和英國人,可這回,也輪到他們自己品嚐了。

人們乍聞到這股氣味,還不知道它的厲害,有人說它有一股香味,有人說它辛辣無比,官兵們戴上防毒麵具後,彎腰屈背,一動不動地倚靠著戰壕的土牆。

幾個小時過去了,防毒麵具裏的氣體已經變得汙濁不堪,也許英國人的毒氣已經消散了吧?一位新兵實在憋得喘不過氣來,便試探著將麵具取了下來,他大口呼吸了幾口自以為是清新空氣,但隨即便頭暈目眩地倒在地上,嘴裏咕咕嚕嚕地吐著白沫。片刻之後便沒有了聲息。

這個士兵的遭遇,使得其他的士兵再也不敢輕易摘下防毒麵具了,哪怕麵具裏空氣再汙濁,氣味再難聞。

臨近拂曉的時候,士兵們實在忍受不了了,這才相繼摘下防毒麵具,大口大品地呼吸,著山野間的空氣,他們仿佛這才感到,能自由地呼吸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盡管空氣中充滿了火藥味和芥子氣的餘味。

然而,這種幸福太短暫了,開剛剛亮,英軍又開始打炮了,空氣中再次充滿了毒氣和硝煙。在巴伐利亞團的陣地上,來不及戴麵具的,立即翻身倒斃在地上,那些幸免一死的士兵,個個都成了瞎子。

此時,隻有一個人例外,他雖然禮堂也受到了極大的損傷。但仍存在一點模糊的視力。他建議大家彼此抓住衣襟,由他領路逃生。

他的建議受到陣地上活著的官兵一致擁護,於是,他走在前麵,士兵們排成單行,一個緊抓一個的衣襟,跌跌撞撞地來到了德軍的前線急救站台票,這樣,這些逃出陣地的士兵們便活了下來。

帶領這隊瞎眼士兵的幸存者,是一位29歲的下士,15年後,他成了德意大利誌帝國的最高元首,22年後,他又一次挑起了世界大戰,並且在戰爭的頭一個回合裏將英法聯軍打得大敗,於是,便有了敦刻爾克的奇跡,有了諾曼底,有了第三帝國的滅亡。

這個一次大戰中的瞎眼的下士,就是戰爭魔鬼希特勒。

巨炮—戰爭之神

在導彈發明的今天,大炮已經算小什麼先進武器了,可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大炮卻是一種相當先進,威力奇大的武器。那時不要說是大炮。除了步槍之外,連馬克沁重機槍都是一種新式武器。

兩次世界大戰中首先挑起戰火的德國。在武器的研製方麵始終處於領先地位,他們在戰爭中最先使用了榴彈炮,當時,法國的炮使用的是76毫米口徑的輕便炮,運送雖然方便,但威力也十分有限,英國最大炮是口徑13英寸半的海軍炮,這種炮一般安裝在軍艦上,或做岸炮用,奧地利有一種重型炮,是由著名的斯科達工廠在1910年製成的,口徑達305毫米,射程能達到7英裏以外。

在炮的世家裏,德國人的兩種炮可以稱之為世界之最,一種是攻城用的榴彈炮,綽號叫“大貝爾塔”,是根據當時最大的軍火商貝兆頭塔·馮·克虜伯妻子的名字命名的。這種大炮是克虜伯工廠在1909年秘密研製的,口徑達420毫米,比英國軍炮還要在3英寸,可以把1噸重的炮彈射到9英裏之外,每個穿甲彈還帶有定時信管,炮彈在穿透目標後才爆炸,這個龐然大物搬運時要用炎車拖運,炮座要挖得很深,而且要用水泥固定,移動時再炸掉,僅安置炮位就需要6小時。

這種炮,克虜作工廠一共生產了5門,1914年8月初,第一次世界大戰剛剛開戰時,德軍便用它來進攻比利時的列日要塞,列日要塞曾經是比利時的驕傲,他們都認為列日要塞是永遠攻不破的堡壘。

但是,在德軍的巨炮麵前,原本的神話像肥皂泡一樣破滅了。德軍第二集團軍副參謀長魯登道夫指揮德國用這種巨炮隻轟擊了兩個小時,這個堅固的城堡便像積木搭蓋的那樣轟然坍塌下來。

另一種大炮是遠射擊隊程的巨炮。由德國的兵器專家貝哈特博設計,當時德國隻造了3門,這種巨炮直徑8.26英寸,射程達75英裏,遠遠超過一般大炮,炮筒長118.2英尺,相當於12層樓房那麼高,炮彈重276磅,開炮時要用430磅火藥發射,以每秒5500英尺速度射向20英裏高的天空,然後再朝預定的目標弧形下落。巨炮重180噸,加上附件重375噸,這樣寵大的怪物,不要說80年前,恐怕就是現在,也會讓人歎為觀止,稱之為戰爭奇觀吧!

從1918年3月到7月,這三門大炮從聖戈班森林向巴黎作遠程式射擊,總共發射370發炮彈,一時間,巴黎人人自危,談炮色變,總以為巴黎的未日到了。

大炮從誕生的那天起,就被尊為戰爭之神,是自有其道理的。

秘密武器—坦克

今天,坦克已經是戰爭中的常規武器,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坦克卻是首次出現的秘密武器。

坦克的最早設計者是英國的歐內斯特·斯溫頓上校,因為德軍的火器從整體上來說比較先進,殺傷力很大,這使英、法的上層人物大傷腦筋,於是,他們便著手研究一種不怕槍彈,又能在進攻戰鬥中自動前進的機器,斯溫頓上校從美國的履帶拖拉機中得到啟發,終於研製成功了坦克這種新式武器。

坦克誕生後,由於設計還不十分合理,英國的陸軍大臣並不讚賞,認為它是一個“美妙的機械玩具,價值十分有限”。

但是英國的海軍大臣對此卻十分推崇,他已經從它的不完善的雛形中看到了它的輝煌的未來,這位有遠見的軍事家就是二戰中的三巨頭之一—溫斯頓·丘吉爾。

在他的大力支持下,試製工作得經繼續進行,到1916年8月,英國製造出坦克49輛。

坦克第一次出現在戰場上,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位於西線的索姆河戰役,此時德軍發動了著名的凡爾登戰役,英法聯國決定在索姆河進行反擊,為了減輕進攻時的傷亡,但任主攻的英軍司令海格中將不顧陸軍大臣的反對,急不可待地把這些新造的坦克兵投入了戰鬥。

那時,對戰的坦克的確還不十分完美,坦克的前進速度不快,車上的武器炎力也不猛烈,機械性能也不太好,經常拋錨,駕駛人員也未經過良好的訓練,即使這樣,作為一種新式武器,扔顯示了它的巨大威力。

德軍看到這此鋼鐵怪物不怕路障,不怕槍擊,越過塹壕,轟轟隆隆、搖搖晃晃地向他們駛來,感到驚懼萬分,他們丟下武器,回頭便跑,結果成了坦克兵瞄準的活靶子。

在索姆河進攻戰鬥中,有一輛坦克竟然衝進了一個村莊,300多名德國扶在無處藏身的情況下,乖乖地當了俘虜。

但是,德國畢竟是工業十分發達的國家,他們發現了英法這種新武器後,立刻針對性地研製出反坦克炮和破甲彈。

轉過年來,在1917年的埃納河戰役中,嚐到甜頭的英法聯軍又一次殷生產出的150輛坦克用於作戰之中,但是這一次的作戰卻怪遭痛擊,參戰的坦克中,有132輛被擊毀,僅有十餘輛僥幸生還。

英軍發現了坦克前甲板太薄的弱點後,又迅速進行了改裝,生產出第二代新型坦克,1917年11月20日到12月7日,在康布雷戰役中,一次在戰中最大的一次坦克戰出現了。

戰役發起之前,英國第三集團軍司令官利安·賓將軍在總參謀部富勒上校的建議下,決定在適宜坦克作戰的康布雷鎮集中使用坦克,作為進攻作戰中的主要突擊力量。

戰鬥打響之前,為了避開德軍的反坦克炮的襲擊,英軍的坦克都隱蔽在茂密的森林裏,悄無聲息地集結待命。

11月20日清晨,381輛坦克同時出動,驚天動地地向著德軍的陣地衝了過去為了充分體現進攻的突然性,最大限度地發揮坦克自身的火力,英軍沒有進行例行的攻擊前的火力準備。

德軍從未見過麼多坦克在一次戰鬥中集中使用,他們被坦克車上不斷噴吐的火舌和準確的炮擊嚇破了膽,因此,隻是象征性地做了一些抵抗之後,很快便掉頭逃跑了。

戰役結果,德軍的防線被全線突破,英軍雖然有65輛坦克被擊毀,118輛傾陷在塹壕裏不能動彈,但俘虜德國兵7500名,應該說,這是一次不小的勝利。

由於坦克有不少弱點,一次大戰結束後,英法兩國便不再看重它,因此,在坦克的生產和研製上也沒有再下功夫,但是在戰爭中吃了坦克苦頭的德國人卻對坦克情有獨鍾,希特勒上台後,開足馬力生產最新式的虎式坦克,一代名將古德裏安又構想出一套較完整的集群坦克的新戰法,結果,在二次世界大戰的前半期,德軍坦克大顯魔威,他們滅波蘭,破法國。大敗英法聯軍,隨後又揮師北上,一瘵突破蘇聯的軍事防線,揮兵直達莫斯科城下,把坦克的神威發揮到了極致。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還出現過飛機和飛艇,同時出現過新式武器還有無畏艦、潛水艇、獵潛艇等,當時德國人的“齊柏林飛艇”曾經名噪一時,這種飛艇長760英尺,寬75英尺,可貯氫氣200萬立方英尺,從1911年開始,德國人用這種飛艇對倫敦進行過多次轟炸,造成當時人們畏敵如虎的“齊柏林”大恐慌,飛艇固然示功圖理大,航程遠,飛得高,但體積龐大,速度極慢,易燃燒和爆炸,投彈命中率低,抗風力差,因此,飛艇遭到的損失十分慘重,隨著兵器的發展,軍事飛艇漸漸被淘汰了,但是在商業和節日喜慶活動中,飛艇卻大顯神威,成了烘托氣氛必不可少的道具。

“施佩伯爵”號的末日

1939年12月13日。

此時,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前夜,英德兩國雖然還未進行陸上交手,但海上的交通運輸戰已經開始了,德軍的潛艇群和幾艘主務艦,利用偷雞摸狗式的打法,使英國皇家海軍備受羞辱,因此,他們仇欲搜尋到這些到處惹下禍端的劊子手,以便給予它們嚴厲的懲罰。其中,對英海軍打擊最重的德“施佩伯爵”號,則是英海軍全力搜尋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