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7章 左右為難(2 / 2)

遺憾的是半月前英宗也是躺在宮中福寧殿的龍攆之上,與一百七十多萬東京百姓一同經曆過那一場大地震的。

英宗身處重病之中,太子趙頊一般都在榻前侍奉著,趙子凡根據後世的記憶曾提醒過趙頊全國其他地方也會不同成都的發生地震,而趙頊也在東京地震發生之後,便提醒皇帝要及早提防其他地方的災情,而不是將目光緊緊局限在東京之內,也許是英宗重病在身,腦子也有些糊塗了,對於趙頊的提醒,他幾乎是第一時間否認了其可能性。

英宗之所以敢這麼篤定,也並非毫無道理,在他當政的四年中,西夏、遼與宋朝沒有進行過一場超越千人的戰爭,民間偶有騷亂,也很快被鐵血的鎮壓下去,積貧積弱了四十餘年的大宋朝表麵上看起依舊是一個穿著光鮮亮麗的富有員外郎,隻是偶爾露出的夾裏破棉襖暴露了他的窘境。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來說此時大宋一年的總收入為七千萬貫左右,這筆錢幾乎相當於當時全世界一年二分之一的收入,但是英宗卻做了選擇性的忽視,他隻將目光放在超高的收入之上,卻不願意看到另外一麵,事實上大宋軍費開支龐大,官僚機構臃腫而政費繁多,加上每年贈送遼和西夏的大量歲幣,使北宋財政年年虧空,據《宋史·食貨誌》記載,至治平二年(1065年)虧空已達1570多。

但這並不妨礙英宗的自信。

地震這樣的天災對於古代的帝皇來說有許多的理解方式,一般來說他們不會僅僅將這樣的事件當做災難來看,更多的他們會將這些人力無法抗拒的自然現象,歸結為上天對於自己在人間的代言人感到不滿而發出的警告。

老天爺在人間的代言人是誰?當然是皇帝了,而現在的皇帝不就是他英宗麼?雖然奉行無為而治,隻求維持現狀,度過餘年,但英宗和大多數皇帝一樣,在內心深處天真的以為自己便是僅次於堯舜的聖君,而聖君治理的天下自然是萬世太平,和諧安康的,老天又怎麼會對他不滿?

而事實是半月前,老天震怒了,以一場罕見的大地震警告了處在美夢之中的英宗,該醒醒了,你這個皇帝做的不夠好!

一次警告已經讓英宗十分的下不了麵子了,他怎麼能接受接二連三的警告,那不是在他英宗的臉上抽耳光麼,告訴天下人,他英宗這個皇帝當的極其失敗?所以太子趙頊的提醒,英宗不是不當回事,而是和以前一樣選擇性的忽視了。

英宗知道自己時日無多,早就開始讓太子趙頊逐漸接觸一些政事,為的是在他駕崩後盡快的讓兒子接手這個爛攤子,盡管他表麵上不願承認,但他心裏卻比誰都清楚,這是一件相當棘手的事情。

趙頊和他的父親一樣是個非常孝順的兒子,他沒有像一般的儲君一樣,日夜盼望著皇帝早死,好早登大位。前些日子他微服出宮,到大相國寺為父親求法,為了皇帝的身體能好起來,他一日三餐皆食素,每天都要在東宮沐浴焚香,禱告到子夜時分才入眠,皇帝每況愈下的身體狀況,讓趙頊心急如焚,這裏邊不僅僅有對大宋未來的擔憂,更有一個兒子對父親的關切。

因為心情極度憂慮,趙頊苦悶之下找奶弟米芾傾訴,這一切都不是惺惺作態,而是發自內心。

他在民信局親身經曆了大地震,更從白蓮社殺手的刀下死裏逃生。而很早以前趙頊就知道現時的大宋雖沒有戰爭,但卻處於內外憂患,財政困乏之際,地震、刺殺、****隻是這些矛盾顯露的一個外在表現而已。

是否據實稟報災情,對於趙頊是一個不能兩全的難題。

說了,病榻之上的皇帝,他的父親,要是真的經不住打擊,因此支撐不過這個關口,那就是兒子害死老子,是為不孝。

不說,東京地震後的餓殍遍地,滿目瘡痍的景象依然曆曆在目,奏章之上對於災情的描述言之鑿鑿其嚴重程度更甚於東京,如果說大臣們自作主張,蒙蔽聖聽還情有可原,可他作為英宗長子又身為當今太子,難道也要對自己的父親隱瞞實情的真相?隱瞞真相就等於棄黎明百姓於不顧,這對於皇帝的威嚴形象是一種極大的損害,對於趙家的社稷是一種極大動蕩,是為大不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