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鬥智與鬥勇的較量(3 / 3)

中原、華東兩軍,必須準備在現地區作戰三個月至五個月(包括休整時間在內),吃飯的人數連同俘虜在內,將達80萬人左右,必須由你們會同華東局、蘇北工委、中原局、豫皖蘇分局、晉冀豫區黨委統籌解決。此戰勝利,不但長江以北局麵大定,即全國局麵亦可基本上解決。望從這個觀點出發,統籌一切。統籌的領導,由劉、陳、鄧、粟、譚五同誌組成一個總前委,可能時,開五人會議討論重要問題,經常由劉、鄧、陳三人為常委,臨機處置一切,小平同誌為總前委書記。

從整個中國人民革命戰爭史來看,成立如此強大的一個前線委員會來指揮作戰,這是第一次(這以後,在平津戰役中,也成立了總前委)。以鄧小平為書記的總前委的成立,是淮海戰役能取得勝利的重要保證。總前委的成員一個個都是身經百戰、指揮過千軍萬馬,在廣大指戰員心目中有著很高威望的一方大將,更何況又是結合在一起發揮他們的集體智慧。可以這樣說,把其他重要因素統統排開,單是從雙方在戰場上的統帥部陣容來看,以中國共產黨這五位身經百戰的指揮員去對付一個杜聿明,淮海決戰誰勝誰負已經是確定無疑了。

不過,早在總前委成立之前半個月,毛澤東和中央軍委就已經接受粟裕的建議,決定當時淮海戰役的戰事由陳毅和鄧小平統一指揮,也就是說,早在總前委正式成立以前,中國革命最傑出的一批統帥就已經在集體領導這一場大戰了。

1948年10月22日,根據中央的部署,為了牽製孫元良兵團東撤到徐州地區,陳毅和鄧小平正在率領中原野戰軍攻打鄭州,毛澤東就在給他們的電報中做出指示:

陳、鄧攻鄭作戰完全不受南麵威脅。因此,為了保障我華野全軍在淮海戰役中完全勝利,請你們準備著,在攻克鄭州休息數日後,迅即全軍東進,相機攻占開封。或者不打開封,直出徐蚌線。

當陳毅和鄧小平得到毛澤東的電報之後,當天就回電表示,完全按照中央部署,將“直出徐、蚌,鉗製孫、劉(按:指徐州以西的孫元良和劉汝明),協同華野作戰”。第二天,即10月23日,毛澤東在給陳、鄧等人的電報中,對中原野戰軍的行動做了更進一步的明確指示:“陳、鄧東進與三縱、廣縱(按:指華東野戰軍的三縱和兩廣縱隊)諸部會合後,第一目標是殲滅孫元良兵團,第二目標是攻占宿、蚌(按:指宿縣和蚌埠)。”對於中央的這一部署,在山東的粟裕等人十分高興,所以,在由粟裕、譚震林、陳士榘、張震聯名向華野全軍下達的淮海戰役預備命令中,就已經將兩大野戰軍連在一起,命令中說:“我陳軍長、鄧政委率部已於22日攻占鄭州,並將轉兵東進奪取開封,爾後繼續向徐、蚌段前進。”

10月22日,中原野戰軍以自己僅傷亡345人而殲滅敵人第四十軍1.1萬餘人的戰績,輕取鄭州。由於敵人聞風喪膽,不戰而逃,所以我軍又在10月24日攻克開封。陳毅和鄧小平隨即於10月底率中野大軍的一縱、三縱、四縱、九縱四個縱隊離開商丘附近的朱口、柘城東進,於11月6日到達徐州西南的臨渙集,並在這裏設立了指揮部,兩大野戰軍聯手殲滅徐州杜聿明集團的大戰正式開始。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