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維兵團被消滅後,杜聿明向南突圍的瘋狂進攻也被擊退了。按理說,粟裕應該向杜聿明集團發起總攻了。可是,粟裕不但沒有發起總攻,反而連較大規模的進攻都停了下來。在淮北大地上,竟然出現了相對的平靜。
原來,毛澤東和中央軍委下了命令,讓粟裕暫行停止大規模的進攻,“圍而不殲”。為什麼要這樣做呢?這是從全國的總體戰略做出的決定。
東北大地上的遼沈戰役結束之後,中央軍委就開始籌劃消滅華北敵人的平津戰役。11月23日,東北野戰軍開始入關。12月7日,林彪和羅榮桓率領的東北野戰軍司令部到達薊縣的孟家樓,就如何消滅華北傅作義集團的60萬敵人,與聶榮臻統率的華北野戰軍一道進行具體的安排。
在這時,毛澤東和中央軍委最擔心的不是能否消滅傅作義集團,而是怕在我軍全麵部署完成以前,在我軍還沒有把握完全將華北敵人堵住以前,傅作義集團有可能從天津或青島的海路上逃跑,這樣,我們的努力就會前功盡棄。這種可能是完全存在的,這是因為:(一)敵人具有這種出海的機動能力,而隻要敵人出了海,我軍當時還沒有在海上截擊敵人的能力;(二)傅作義集團當時已經處於南北受敵的境地,如果要逃,隻有海上這一條路;(三)這時淮海戰場上的國民黨軍隊已經處於包圍之中,如果傅作義集團南逃,就可以立即給被包圍在淮海戰場上的敵人增加很大的支援,對蔣介石來說,是一舉兩得的事。
正是出於對這種全局的考慮,毛澤東和中央軍委決定:為了給幾十萬東北野戰軍入關和進入陣地爭取必要的時間,為了穩住蔣介石和傅作義,不讓蔣介石下定讓傅作義集團南逃並支援中原的決心,在我軍尚沒有把握完全將傅作義集團出逃的可能堵死以前,在華北戰場上暫時采取“圍而不攻”、“隔而不圍”。與此同時,淮海戰場上也暫時停止大規模的進攻,讓蔣介石產生一種杜聿明集團還可以堅持的假象。這樣南北呼應,麻痹敵人,以待戰機最成熟時,在淮海戰場上和華北戰場上都能保證對敵人的全部殲滅。為此,毛澤東在12月14日和16日兩次給粟裕發來電令,要華野暫時進行休整,對杜聿明集團“隻作防禦,不作攻擊”,但是要“向杜、邱、李連續不斷地進行政治攻勢”。12月22日,毛澤東更具體地對淮海前線總前委作出電示,華野可以“多休整數日,養精蓄銳,然後一舉殲滅杜聿明。隻要杜部不大舉突圍,你們應休息至下月初,約於一月五日左右開始攻擊較為適宜”。很明顯,毛澤東和中央軍委的這種安排,其中也包括讓已經連續作戰多日、十分疲憊的華野和中野官兵得到一段時間休息的考慮在內。華野和中野的大多數部隊都已經連續作戰40多個晝夜了,他們太累了。與此相反,在我軍可以得到充分後勤支援的情況下進行很好休整的同時,敵人在包圍圈中的啼饑號寒的日子再拖半個月,隻會把敵人拖得傷病員大大增加,戰鬥力大大削弱。
根據中央軍委的指示,淮海前線總前委和華野總部對部隊的休整作了以下的安排:華野的16個主力縱隊,以8個縱隊采取縱深配置,對敵人邊圍困自己邊休整;另外7個縱隊則部署在包圍圈第二線的永城、夏邑、濉溪口一帶進行戰略休整。中野部隊除了讓原來已經在淝河沿岸準備對付蚌埠方麵李延年、劉汝明兵團的豫皖蘇軍區的5個團仍然在那裏對蚌埠方麵進行警戒之外,則全部部署在宿縣、蒙城、渦陽地區進行戰略休整,作為殲滅杜聿明集團的總預備隊。
毛澤東和中央軍委對華野的指示是“圍而不殲”,不是“圍而不攻”。“攻”則主要是采取政治攻勢,讓敵人在極度困難之中,逐漸分化瓦解、喪失鬥誌。在當時對杜聿明集團所采取的強大政治攻勢中,最著名、威力最大的,是在華野停止對杜聿明集團進攻的第二天,也即是1948年12月17日由毛澤東親自執筆寫成、以中野和華野司令部的名義,日夜向杜聿明集團廣播的《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全文如下:
杜聿明將軍、邱清泉將軍、李彌將軍和邱李兩兵團諸位軍長師長團長:
你們現在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黃維兵團已在十五日晚全軍覆沒,李延年兵團已掉頭南逃,你們想和他們靠攏是沒有希望了。你們想突圍嗎?四麵八方都是解放軍,怎麼突得出去呢?你們這幾天試著突圍,有什麼結果呢?你們的飛機坦克也沒有用。我們的飛機坦克比你們多,這就是大炮和炸藥,人們叫這些做土飛機、土坦克,難道不是比較你們的洋飛機、洋坦克要厲害十倍嗎?你們的孫元良兵團已經完了,剩下你們兩個兵團,也已傷俘過半。你們雖然把從徐州帶來的許多機關閑雜人員和青年學生,強迫編入部隊,這些人怎麼能打仗呢?十幾天來,在我們的層層包圍和重重打擊之下,你們的陣地大大地縮小了。你們隻有那麼一點地方,橫直不過十幾華裏,這樣多人擠在一起,我們一顆炮彈,就能打死你們一堆人。你們的傷兵和隨軍家屬,跟著你們叫苦連天。你們的兵士和很多幹部,大家很不想打了。你們當副總司令的,當兵團司令的,當軍長、師長、團長的,應當體惜你們的部下和家屬的心情,愛惜他們的生命,早一點替他們找一條生路,別再叫他們作無謂的犧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