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團成了北伐先鋒,一路過關斬將,屢建奇功。盧德銘從連長升為營長,升為團參謀長。進入武漢後,調任警衛團團長。
1927年9月9日,作為秋收起義總指揮,盧德銘在江西修水縣渣津宣布:“現在我們起義了!”他領導的警衛團,成為起義部隊的第一團。
第二團由安源工人和醴陵農民組成。
第三團是由平江、瀏陽農民義勇軍組成。
第四團是經過改編的夏鬥寅殘部。
宣布秋收起義時,毛澤東正在江西銅鼓縣城蕭家祠——第三團團部。
秋收起義最初的行動計劃是攻取長沙:一團、四團打平江,二團、三團打瀏陽,然後分兩路包抄長沙。
一團、四團在朝平江縣城進軍途中,四團突然嘩變,襲擊一團,使進攻平江的計劃受挫。二團、三團先克醴陵縣城,才占領了兩天,不得不在強敵麵前退出。改取瀏陽縣城,占領後陷入重圍。
兩路兵馬均出師失利,攻打長沙無望,遂退至瀏陽文家市。
9月19日夜,文家市的裏仁學校裏,像開了鍋似的。各路兵馬的首腦人物齊聚那兒,前敵委員會會議在書記毛澤東主持下召開。討論的主題是“向何處去”。
雖說從9月9日至19日,不過十天光景,毛澤東的頭腦變得冷靜。原先他受“領袖同誌”瞿秋白的影響,以為“中國客觀上早已到了1917年”,而秋收起義的受挫,使他清醒,意識到長沙“啃不動”,連醴陵、瀏陽這樣的縣城都“吃不了”。毛澤東審時度勢,知道絕不可與強敵硬拚。他在會上提出,向“萍鄉方向退卻”,以求避開強敵的鋒芒,保存自己的實力。
長沙城內有九千敵軍駐守,攻長沙勢必敗北。
頭腦發熱的人,依然在會上嚷嚷:“進攻長沙!進攻長沙!”
兩種意見針鋒相對。
總指揮盧德銘是位精明聰穎的人,他以為毛澤東的話在理,投了讚成票。盧德銘在軍隊裏威信甚高,他倒向毛澤東,使進攻長沙的主張遭到會議的否定。
翌日,這支打著“中國工農革命軍”的隊伍,朝江西萍鄉方向前進。
行軍的第4日,9月23日清晨,當部隊從萍鄉東側的蘆溪鎮出發不久,突然槍聲如同炒豆般響起。
原來,那是江西軍閥朱培德部隊的一個特務營和一個保安團,布下了伏擊圈。當毛澤東、盧德銘率部進入伏擊圈時,一聲口令,伏兵傾巢而出。
在激戰中,二十二歲的總指揮盧德銘飲彈而亡。毛澤東痛失他最初的得力戰友。盧德銘倘若不是過早地死於非命,定然會成為元帥級的中共軍界領袖人物。
毛澤東幸免於難,且戰且走,帶領著受驚的隊伍繞開萍鄉南進……
毛澤東要把隊伍帶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