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革命的“山大王”(2 / 2)

秋收起義之時,四個團有兩千多人,一個師的兵力。幾次失利,損失了一千多人。毛澤東率部向井岡山前進時,一路上又有不少人開小差。一位營長派人去追逃兵,毛澤東知道了,馬上阻止道:“強扭的瓜不甜。他們要走,讓他們走。我相信總有一部分人不走,跟我們走到底!”毛澤東甚至提出,給走的士兵發路費,以使他們能夠平安回到家鄉。

一位名叫陳三崽的貧苦農民說,家有老母,必須回去照料。離開部隊時,領到五元路費。可是,他走了才一天,卻又回來了。毛澤東見到他問道:“你怎麼又回來啦?”陳三崽訴說了自己離開部隊後的遭遇,說是半路上遇見國民黨部隊,不僅抄走了那五元路費,而且還把他當壯丁抓去當兵。陳三崽說:“我不回家了,家鄉也是國民黨的天下。我就是回到老家,也無法侍奉老母,也會被抓去當壯丁。我想來想去,還是回自己的部隊!”毛澤東表揚了陳三崽。許多思鄉之心甚切的士兵,聽了陳三崽的話,也打消了回家的念頭。

9月初秋收起義至9月29日,毛澤東帶領隊伍來到江西永新縣三灣村,仔細清點一下人數,尚剩七百多人。

不過,這七百多人,倒是經曆大浪淘沙之後的精兵。那些意誌不堅定者,早已在半途散去。

這七百多人中的精華,是原先的盧德銘手下的警衛團,畢竟是正規軍,除了戰死者之外,很少有人半途離去。此外,另兩部分人則是安源工人和瀏陽農民。

這支七百多人的隊伍,成了毛澤東畢生事業的最初基礎,成了燎原之火的最初的火星。

這支隊伍的核心,是一批大學生,成了毛澤東手下的骨幹。內中有:

何挺穎,1925年入上海大學,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過北伐戰爭,二十二歲。

伍中豪,也二十二歲,1922年入北京大學,同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5年考入黃埔軍校,192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過北伐。

何長工,二十七歲,1922年留法勤工儉學時加入少年共產黨,同年轉為中共黨員。1924年任中共湖南省委華容地委常委兼軍事部長。

此外,大學生中還有不少英才,如羅榮桓,中山大學學生,後來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元帥;宛希先,黃埔軍校畢業生;張子清,湖南講武學堂畢業。

秋收起義時,毛澤東手下是一個師的兵力,下轄四個團。到了三灣鎮,毛澤東手下隻剩一個團的兵力,遂縮編為團,稱“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一團”。團長為陳浩,黨委書記何挺穎。下轄兩個營及特務連,軍官連、衛生隊和輜重隊。

在三灣改編時,毛澤東製定一項重要原則,即“黨指揮槍”,把軍隊置於中國共產黨的絕對領導之下。他在每一個連隊,設立中共黨支部,設黨代表。當時十個連隊的黨代表,有七人是大學生。毛澤東曾說:“紅軍所以艱難奮戰而不潰散,‘支部建在連上’是一個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