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毛澤東又進一步加以發展:
打圈是個好經驗。打圈是為了避實就虛,殲滅敵人,使根據地不斷鞏固擴大。強敵來了,先領它兜圈子,等它的弱點暴露出來,就要抓得準,打得狠,要打得幹淨利落,要繳到槍,抓到人。
毛澤東依據《孫子兵法》上“走為上策”,作如此說:“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賺錢就米,蝕本不幹,這就是我們的戰術。”(引自韓偉的回憶文章《毛委員教我們用兵作戰》——引者注)毛澤東這樣的總結,既生動,又形象,很快就被他的部下所接收。
不過,“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還隻是規定了“打”和“走”的戰略。“打”畢竟是主要的。“走”是為了“打”。怎麼“打”呢?選擇什麼樣的敵人“打”?
井岡山地處兩省交界,東為江西,西為湖南。邢裏流傳一句話:“沒江西人不成買賣,沒湖南人不成軍隊。”毛澤東加以解釋道,這表明江西人善賈,湖南人善戰。湖南兵強,而江西兵弱,多是“客家兵”。毛澤東主張,“雷公打豆腐——揀軟的欺”,最初把“打”的目標指向江西,打遂川,先是“吃”掉民團三四百人,接著又“吃”掉敵人一個正規營和一個靖衛團,初戰告捷,士氣大振。這樣,在1928年1月5日,占領了遂川縣城。
就在這時,江西的“國民革命軍”奉朱培德之命,派一個營攻占丁寧岡縣新城,本想牽製進攻遂川的毛澤東部隊。毛澤東運用“分兵以發動群眾,集中以應付敵人”的戰術,組織起義隊、赤衛隊日夜騷擾新城之敵,使敵人一日數驚,寢食不安。後來,毛澤東率主力從遂川回寧岡,一舉攻克新城。毛澤東把新城之戰,稱為“敵駐我擾”。
這樣,1928年1月中旬,當前敵委員會在江西遂川縣城五華書院召開遂川、萬縣縣委聯席會議時,毛澤東首次提出了遊擊戰的“十二字訣”:“敵來我走,敵駐我擾,敵退我追。”
跟毛澤東會師之前,朱德也正在研究遊擊戰術。自從南昌起義以來,朱德率部經過多次激戰。他已從中得出教訓,不能跟強敵硬拚。因此,他在犁鋪頭整訓部隊時,寫下《步兵操典》和《陣中勤務》兩本教材,講述了遊擊戰術。這樣,當朱德和毛澤東會師,也就一起切磋起遊擊戰術。
1928年5月中旬,毛澤東在前委擴大會議上作戰略報告時,正式提出了“十六字訣”;“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
1929年4月5日,由毛澤東起草的《井岡山前委給中央的信》,第一次用文字表達了他的一整套遊擊戰術:
我們三年來從鬥爭中所得的戰術真是跟古誇中外的戰術都不同。用我們的戰術,群眾鬥爭發動是一天比一天廣大的,任何強走的教人是奈何我們不得的,我們的戰術就是遊擊戰術,大要說來,分兵以發動群眾,集中以應付敵人,“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固定區域的割據,用波浪式的推進政策一強敵跟追,用盤旋式的打圈子政策”,很短的時間,很好的方法,發動很大的群眾,這種戰術正如打網,要隨時打開,又要隨時收攏,打開以爭取群眾,收攏以應付敵人,三年以來,都是用的這種戰術的。
如此這般,毛澤東從“軍旅之事,未知學也”到朱聾子的“打圈”秘訣,從“十六字訣”到一整套遊擊戰術,逐漸成了一位軍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