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4月23日下午,延安楊家嶺的中央大禮堂,一片喜慶氣氛。
精心而特殊的會場布置,形象地顯示了毛澤東無可爭議的領袖地位:主席台正中,以往懸掛馬克思像、列寧像的地方,如今高懸毛澤東和朱德的大幅畫像。主席台上方,一行紅底黃字更為醒目:“在毛澤東的旗幟下勝利前進!”
畫像兩側插著二十四麵紅旗,象征著中國共產黨走過二十四年不平凡的曆程。
兩側的牆上寫著“堅持真理”、“修正錯誤”八個在字。後牆上寫著“同心同德”四個大字。
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在這裏開幕。這時毛澤東已是中國共產黨眾望所歸的領袖。他三次在大會上講話:一是在開幕式上致題為《兩個中國之命運》的開幕詞;二是翌日作長篇政治報告《論聯合政府》;三是在6月11日致題為《愚公移山》的閉幕詞。
中共“七大”離遵義會議已有十個年頭,離中共“六大”則已經整整十七年!
眼下,在楊家嶺中央禮堂的長條木靠椅上,坐著七百多名代表,代表著一百二十一萬中共黨員——如此眾多的中共黨員,使中共成為僅次於蘇共的世界第二大的共產黨。
這時的紅色區域,稱為解放區,已擁有將近一億人口——九千五百五十萬。
軍隊已不叫紅軍,而稱為“八路軍”、“新四軍”,共達九十一萬人。此外,還有民兵二百二十萬。
今非昔比,跟十一年前的廣昌之敗、湘江慘敗,不可同日而語。毛澤東贏得了全黨的擁護,是因為他領導中共走出了困境,走到了今日的勝利。
在中共“七大”之前,曾召開了中共六屆七中全會,為這次大會作準備。中共六屆七中全會是一次破紀錄的漫長的會議,從1944年5月21日開始,斷斷續續,竟開了十一個月之久,直至1945年4月20日才結束。
中共六屆七中全會開得那麼長,是在於中央委員們對中共二十四年的曆史進行了仔細討論。由任弼時主持,起草了《關於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這一曆史文件經毛澤東精心修改,經由全會通過。這份決議,後來作為附錄被收入1953年出版的《毛澤東選集》第3卷中。
《關於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長達三萬餘言,對中共二十四年來錯綜複雜的黨內鬥爭作出了結論。用一句話來說,那就是批判了一右三“左”,肯定了毛澤東的路線。
所謂一右三“左”,就是陳獨秀的右傾機會主義,瞿秋白的“左”傾盲動錯誤,李立三的“左”傾冒險錯誤,王明、博古的“左”傾教條主義、宗派主義。這樣,就對遵義會議以前的中共黨史進行了概括。決議高度讚揚了“黨在奮鬥的過程中產生了自己的領袖毛澤東同誌”,指出“到了今天,全黨已經空前一致地認識了毛澤東同誌的路線的正確性,空前自覺地團結在毛澤東的旗幟下了”。
在《關於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中,還對劉少奇單獨進行了表揚:“劉少奇同誌關於白區工作的目標與思想同樣是一個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