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5章 小事情大機遇(1 / 1)

一個有敏銳洞察力的人,總是注意留心身邊的事情,哪怕是一些小事,也不願意隨意放過。他們往往能夠通過這樣的小事,看到其中的不奇之奇,通過進一步的深入和思考,獲得一些成功,感受一些意外的幸福。

日常生活中,常常會發生各種各樣的事,有些事使人大吃一驚,有些事則平淡無奇。一般而言,使人大吃一驚的事會使人倍加關注,而平淡無奇的事往往不被人所注意,但它卻可能包含有重要的意義。

19世紀的英國物理學家瑞利正是從日常生活中觀察到端茶時,茶杯會在碟子裏滑動和傾斜,有時茶杯裏的茶水也會灑一些,但當茶水稍灑出一點弄濕了茶碟時會突然變得不易在碟上滑動了。瑞利對此作了進一步探究,做了許多相類似的實驗,結果得到一種求算摩擦的方法——傾斜法,獲得了創造給他帶來的巨大幸福。

瑞典著名化學家諾貝爾因發明安全烈性炸藥而聞名於世,而這種炸藥正是他進行觀察試驗時的意外獵物。1867年,諾貝爾在進行一次普通火藥的物理化學性能研究的試驗中不小心割破了手指,便在傷口塗上棉膠止血,無意中把剩餘的棉膠丟落到硝化甘油裏去。諾貝爾仔細觀察了棉膠和硝化甘油所起的化學反應,並繼續研究這一現象,結果發明了一種安全烈性炸藥——膠狀炸藥。這一偶然發現為諾貝爾的畢生事業奠定了良好基矗

機遇是一種偶然現象,但偶然的背後隱藏著必然性,這是機遇產生的原因。X射線的發現就是一個例證。1895年,德國物理學家倫琴有一次在研究陰極射線管的放電現象時,偶然發現放在旁邊的一包密封於黑紙裏的照相底片曝了光。他分析可能有某種射線在起作用,並把它稱為X射線。經過進一步試驗後,這一設想被證實了。於是意外發現了X射線。倫琴也因此於1901年獲得了首屆諾貝爾獎金。然而事實上在倫琴前麵有不少人碰到這樣的機遇,如1890年的美國人茲皮德以及1892年的德國另外一些物理學家都有過同樣的機遇,但他們都把這一意外忽視了,因此錯過了發現X射線的機遇。

當然,培養敏銳的洞察力,留心周圍小事的重要意義,並不是讓人們把目光完全局限於“小事”上,而是要圍繞我們目前在做的中心工作,圍繞一個確定的目標,然後“小中見大”,“見微知著”。隻有這樣,才能有所創造,有所成就。首先要相信有一天它們終究會到來的。要隨時警覺它的出現,一旦來臨,就要抓住它所傳遞的重要信息和有價值的線索,追根究底。法國化學家和細菌學奠基人在論述丹麥的奧斯忒偶然發現電磁感應的生動故事時,曾深有感觸地說:“在觀察的領域中,機遇隻偏愛那種有準備的頭腦。”一語道破了何以有的人善於捕捉機遇的奧秘。

二是要把相距很遠的事物聯係在一起思索。美國發明家威斯汀豪為了創造一種能夠同時作用於整列火車的刹車裝置,搜索枯腸都未能想出。後來他在一本雜誌上意外地知悉,挖掘隧道時驅動風鑽所需的壓縮空氣能用橡膠軟管從800米以外的空氣壓縮機送來,他從中得到啟發,發明了氣動刹車裝置。

三是在別人不留心的地方做文章。司空見慣的事,一般人疏忽,大專家、大學者也疏忽。法國人李比希是19世紀最傑出的化學家之一。1825年李比希從法國著名化學家蓋·呂薩克那裏學成歸來,年僅22歲,已是台森大學的教授。一天,一個製鹽工廠的熟人給他送來了一瓶浸泡過某種海藻植物灰的母液,請他分析鑒定其中的化學成分。經過一番處理,李比希從中提煉出某些鹽類。他又將剩下的母液與氯水混合,再加一點澱粉試劑,母液立即呈藍色,這說明母液中含有碘化物。第二天一早,李比希又拿起這溶液來看,發現在藍色的含碘溶液上麵還有少量的棕色液層。這液層是什麼?他並沒有進一步深入研究,想當然地斷定它是氯化碘,於是馬上標簽,實驗便告結束。一年以後,一個與李比希同齡的法國青年巴拉,他沒有輕信李比希的結論,而對棕色液體進行多方試驗,結果發現了一種化學性質與氯、碘極為相似的新元素“溴”。李比希因為想當然,與一個重大的發現失之交臂。為了永生不忘這一深刻教訓,李比希每當指導學生實驗時,就將“氯化碘”標簽拿出來,告誡他們不得粗心大意,而應留心意外的發現。

辯證唯物主義告訴我們,偶然性和必然性是相互聯係、相互滲透、相互作用的。在人的一生中,總會碰到各式各樣的偶然性的機遇,但是,假如不是對周圍的事情感興趣,沒有悉心的觀察、持久的思索,那麼,機遇即使降臨了,也無人知曉,知曉了也不善於捕捉利用,所以,要留意觀察周圍的事物,哪怕是不起眼的小事情,也要仔細觀察,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