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的昆蟲學家法布爾,發現了一隻很罕見的昆蟲,如獲珍寶,馬上抓在手裏,接著又發現了第二隻這種昆蟲,他馬上把第一隻昆蟲放在嘴裏含著,騰了手來抓第二隻。又有一種說法,物理學家盧瑟福在實驗中測出了寶貴的數據,當時手頭沒紙,助手要去找紙,盧瑟福馬上在自己雪白的襯衣上記錄下數據。
所以,機遇是常常光顧目光敏銳,動作迅速的人。
有些人常常用“等待條件成熟”為自己拖延行動作借口。事實上,“等待條件成熟”,條件永遠也不會成熟。
改革開放初期,下海經商,有各種文化和觀念上的阻礙,有各種主觀和客觀的條件限製,風險很多。但是,就是在這個時候,那些有膽略“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很快就攫取了資本積累的第一桶金。等到現在各種條件成熟了,有觀念上的轉變,有政策上的鼓勵,還有許多保險措施為你解除後顧之憂,大家歡呼踴躍,紛紛奮不顧身地投入商海中。但是這時候的商海哪裏是遍地黃金,可能連狗糞都給人撿光了。
現在談管理的文章很好笑,作者本身就是象牙塔裏長大的書呆子,動輒人雲亦雲、鸚鵡學舌地說“原來靠冒風險撈得第一桶金的人不行了”,要依靠“科學的、規範的管理”才行。但是,現在的管理理論也不完全成熟,各種管理學說眾說紛紜,對什麼是“科學的、規範的管理”也是語焉不詳。我不是要否定“空降部隊”、職業經理人的作用,也不是要否定MBA教科書的作用,畢竟他們可以提供一些新的思路,新的思考模式,帶來一些新的空氣。但是,戰嚐商嚐市場競爭怎麼說也是一種博弈,是少數人勝多數人。院校裏批量生產出來的MBA,隻是一種毛坯。如果把毛坯當作是經曆了跌打滾爬的磨練,經曆了戰火的熏陶和挫折和失敗的淬煉的成品,那就是一種誤解。“陣而後戰,兵法之常。運用之妙,存乎一心。”這“一心”就是個人素養、學識、膽略、才能的結合結晶,這不是院校可以批量生產出來的。它是少數人可以戰勝多數人的根本原因。
洞察秋毫,抓住先機,是取勝的關鍵。其他條件,在啟動之後,可以缺什麼補什麼,一邊進行一邊創造條件,邊幹邊催熟。
這裏的所謂“先機”,就是事情成功的關鍵,或者說是切入口,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一發”,是“勢如破竹”中的竹節,是“木桶理論”中最短的那一塊木板,是我們平常講哲學時的“主要矛盾”。抓裝先機”之後,其他條件,將會由於事件的啟動而成熟起來,而且也隻有在事件啟動之後,我們才會發現原來預想中的許多條件根本就是不必要的。
很多時候,所謂的“先機”事實上可能並不是關鍵,也不是一個什麼切入口,它在客觀上並沒有任何特別重要的意義。但是,它是一個心理上的關口,是心理上的“先機”。就好像哥倫布所說的:“對,很容易,大家都能做,隻是在第一個人做了之後。”這“第一個人”要邁出了第一步,就需要心理上的“先機”。
用20/80法則可以說明這個道理。所謂先機,是可以造成80%結果的那20%原因,而抓住了這“20%原因”的,就是芸芸眾生中的20%,甚至是遠少於20%的少數。當條件成熟到每個人都覺得毫無風險,可以奮身投入的時候,已經無羹可分。相反,潛在的風險陡然增大。
縱觀曆史,我們會發現,一些偉人,其實很質樸,有著這樣那樣的缺陷,並不完美,但在他的身上,必須一種很強烈的個性,而這種個性,就是他成就偉業的最根本的東西。他在終其一生的奮鬥中,不斷完善,不斷補充。而一些大家用傳統觀念看起來似乎很完美的人,往往卻一無所就,因為他太細致了,太謹慎了,太機巧了。他用傳統的思維方式,在頭腦裏為自己準備了一個極其完美的模式,然後按照這個模式不斷地準備,不斷地完善自我,然後呢?改變模式,再準備,再完善,不斷地準備、完善。一輩子就在這等待和準備中過去了。
瞅準突破口或者說是切入口,抓住轉瞬即逝的寶貴機會,然後奮不顧身,輕騎突進,馬上行動,這是一個人成功的不二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