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笑。
隨即何省長就說道:“竇部長,你剛才的話倒是讓我想起來了,我曾經在詞典上好像也看到過關於對一個成語的解釋,這個成語就是‘皆大歡喜’。佛經《維摩詰經·囑累品》裏麵講: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又如《法華經·普賢菩薩發品》裏麵也講:一切大會,皆大歡喜,受持佛語,作禮而雲。意思是說參加法會的大眾聽佛講經說法後,都感到身心愉悅,無比欣喜。今天我們的場景不也是一樣嗎?竇部長在這裏給我們作精彩的指示,我們大家聽了後都‘皆大歡喜’呢。”
所有的人又大笑。
還別說,竇部長前麵的話還真的起到了拋磚引玉的作用和效果,接下來就有好幾位高校領導開始接下去講了。我很是驚奇,一方麵我想不到諸如:順水推舟、借花獻佛、見風使舵、森羅萬象、鏡花水月、心花怒放之類的成語都是出自於佛教,就連不即不離、鸚鵡學舌、家賊難防,甚至掛羊頭賣狗肉竟然也是——
森羅萬象一詞出於《法句經》:森羅及萬象,一法之所印。原來,森羅萬象是“色”,即一切物質現象,而物質現象是刹那生滅、虛幻不實的。
鸚鵡學舌出自《藥山惟儼和尚》:有行者問:有人問佛答佛,問法答法,喚作一字法門,不知是否?師曰:如鸚鵡學人語話,自語不得,由無智慧故。禪宗強調人心的頓悟,反對在語言文字上拾人餘唾。鸚鵡學舌,即使學得維妙維肖,也無補於事。
不即不離這個詞語出於《圓覺經》:圓覺普照,寂滅無二不即不離,無縛無脫,始知眾生本來成佛。“即”是融合,“離”是分別。‘圓覺’是真性,‘眾生’是妄相,當然是有分別的,這就是所謂的“不即”;然而歸根結蒂,妄相亦是真性的顯現,二者是融合的,這就是所謂“不離”的意思了。猶如波不就是水,但也離不了水。
家賊難防出自《五燈會元》。問:家賊難防時如何?師曰:識得不為冤。按佛教以色、聲、香等“六塵”為“外六賊”,以眼、耳、鼻等“六根”為“內六賊”。家賊即指內六賊而言,指的是六根的貪欲。《雜阿含經》裏麵講:內有六賊,隨逐伺汝,得便當殺,汝當防護......六內賊者,譬六愛欲。六根以其內在的貪欲,追逐聲色等塵染,劫掠人本性中的善法,故稱“家賊難防”
在他們談及到家賊難防這個詞的時候,我心裏不禁苦笑:我的毛病說到底原來就是這個問題啊。
此外,還有一個方麵也讓我非常的想不到:原來這些領導們,包括竇部長、何省長,他們當中竟然有不少的人對佛學都很有研究。這就不僅僅隻是信的問題了,我覺得應該是深信不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