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 毛澤東的黃河情結(1 / 2)

毛澤東對黃河有一種特殊的情感。其名作《沁園春雪》中的“大河上下,頓失滔滔”,描繪的就是氣勢磅礴的黃河。長征到達陝北後,他曾兩次東渡黃河。一次是在1936年2月底,毛澤東率領紅軍東征,兵分兩路渡過黃河轉戰山西,擊敗閻錫山的軍隊完成東征使命後,5月又揮師西渡黃河回到陝北。再就是1948年3月,毛澤東在陝西吳堡縣川口渡過黃河,對國民黨開始戰略大反攻。

他第一次渡黃河時,正是黃河的淩汛期,激流裏漂浮著許多磨盤大的冰塊,不時發出與船身衝撞的驚心動魄的巨響。毛澤東坐在東征的木船上,談笑風生。船工們頭上包著白羊肚的毛巾,赤膊坦胸,喊著悠遠渾厚的號子。毛澤東說,看,這就是我們民族的精神!

他又問警衛員們誰敢遊黃河,幾個人七嘴八舌,有人說給彭總送信遊過,有的說發大水時遊過,有的說枯水季節遊過。毛澤東說,那太好了!來,我們不用坐船,遊過去吧!衛士們都嚇壞了,說河裏還有這麼多冰塊,怎麼能遊?毛澤東笑了,他說,你們可以藐視一切,但是不能藐視黃河。藐視黃河,就是藐視我們這個民族……

在延安時,毛澤東敞開心扉,曾同斯諾進行了數次長談。斯諾問毛澤東,如果您卸去領袖重任,最想去做哪些事情?毛澤東雖然不知疲倦地為他的祖國操勞,但內心深處卻仍舊懷有詩人的情愫,蹈李白步履,觀黃河遠去,不斷縈繞在他的心頭。於是毛澤東不假思索地回答:騎馬沿黃河流域考察。

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第一次出京視察的地方就是黃河。1952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毛澤東利用中央批準他休息的時間,出京對山東、河南境內的黃河決口泛濫最多、危害最大的河段進行了現場視察。陪同毛澤東視察的有: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楊尚昆、公安部部長羅瑞卿、鐵道部部長滕代遠、第一機械部部長黃敬、輕工業部部長李燭塵和汪東興等同誌。10月27日,毛澤東在當地領導的陪同下,視察了濟南曆史上決口頻繁、災害嚴重的樂口險工處。毛澤東站在抗洪大壩上,遠眺滾滾的黃河水,深思後問:這裏黃河底比濟南城內地麵高多少?有人回答:6至7米。毛澤東深情地交代,要把大堤、大壩修牢,萬萬不要出事。毛澤東順堤前進,邊走邊談,怎樣修好堤、修好壩,雨季大水,要發動群眾上堤防守,必要時軍隊要上去堅決死守,不能出事。許世友說:服從命令,堅決完成任務。

毛澤東在前進中,看到堤外大片鹽堿地,問:這是什麼原因?有人回答道:黃河高(懸河),堤外低凹,再加小清河多年未疏通,排水不暢,造成耕地鹽堿化,種不保收。群眾說:“春天一片霜,秋天明光光,豆子不結莢,地瓜不爬秧。”這一片上下有15萬畝地種不成莊稼,群眾生活困難。

毛澤東說:我深知黃河洪水為害,黃河側滲也會給人民造成災害,你們引用黃河水淤地,改種水稻,疏通小清河排水,讓群眾吃大米,少吃地瓜不行嗎?省領導說:沒經驗,我們一定試試辦。

在河南,毛澤東來到蘭考縣楊莊察看黃河險工,在第9號壩上察看了工程和黃河形勢。他不無憂慮地問黃河委員會主任王化雲:“黃河漲上天怎麼辦?”

毛澤東問王化雲的名字是哪幾個字?王化雲回答後,毛澤東幽默地說:半年化雲,半年化雨就好了。

毛澤東看到水麵比開封城高出三四米的黃河柳園口,感慨地說:“這就是懸河啊!”他對大家說:李白說“黃河之水天上來”,我真想騎著毛驢到天上去,從黃河的源頭一直走到黃河的入海口,我要看看黃河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一生對中國革命和建設以及大江大河治理說過無數次氣吞山河話語的毛澤東,麵對著世界上最桀驁不馴的黃河,表現出了少有的敬畏和謹慎,他沒有留下“根治”之類的豪言壯語,隻是殷殷地囑咐王化雲等有關領導:“一定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

毛澤東第二次專門關注黃河是1953年2月。在乘坐的專列上,毛澤東就三門峽水庫建設的時間、庫區移民問題、黃河中上遊的水土保持以及南水北調等問題與王化雲進行了探討。毛澤東在了解有關情況後,高興地說,革命成功了,事情好辦了,治黃問題過去不能解決,隻有現在才能解決。在彙報過程中,王化雲老想讓毛澤東就三門峽工程建設問題表個態,毛澤東仍然謹慎地表示回去再研究。

1953年5月,黃河委員會主任王化雲以個人名義向當時主管水利的政務院副總理鄧子恢呈報了《關於黃河基本情況與根治意見》和《關於黃河情況與目前防汛措施》兩個報告。鄧子恢將報告上報毛澤東。毛澤東閱後,對“報告很欣賞”。

1954年冬,毛澤東在南巡返京途經鄭州時,在鄭州火車站的專列上第三次專門聽取了黃委負責人王化雲、趙明甫二人關於治黃工作的彙報,並著重談了水土保持和治理規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