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人能跟富人做朋友嗎?(1 / 2)

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問題:難道“貧窮”這種品質沒有一點好處嗎?是全方位的貶義詞嗎?

不少網友回複一些正能量的故事,還有許多人跑出來舉例,自己怎麼經曆過貧窮,然後不放棄、繼續努力,最後過得越來越好。然而,這些人都忘記了一點,假如你出生在富貴家庭,而擁有同樣的品質,你取得的成就毫無疑問會比現在更高,走得會更遠。

是,我很不喜歡貧窮,在我眼裏,它就是徹底的貶義詞。

我不喜歡貧窮,不僅僅因為“一日三餐”,還極度討厭它的附屬品質。第一次意識到這種附屬性質,是我讀大學時跟室友吵架後,我媽說:“咱家裏條件不好,無端跟人家起什麼衝突,萬一鬧大了,吃虧的是你。”

這台詞,就跟越劇《梁祝》裏馬文才搶了祝英台,梁山伯要去官府告狀,英台勸他的話一樣:“他馬家有財又有勢,你梁家無勢又無財,萬一你告到衙門內,梁兄呀你於事無補要先吃虧。”

“貧窮”帶來的附屬品質是,因為沒有錢而導致的唯唯諾諾,膽怯不前。有錢人裏的糾結型人格,依我看,比窮人少多了,但凡窮人,多少有些糾結——左不是右不是,反正財富隻有那麼多,這裏花多了,那兒就得挪出來填補。

當然,有些窮人也可以發展到把這填填補補當作一種生活樂趣經營,然而,這隻能證明適應能力強,不代表貧寒是優勢。窮人不卑不亢,這種人有嗎?有,但是非常少。

際遇這個東西太寫實了,一點都不抽象。你窮,逛個商場,你能不唯唯諾諾地掂量物品價格嗎?這就是“卑”。你兜裏沒錢,心裏沒底,你就“卑”,這個東西不是表麵裝姿態裝得出來的,而是事實存在的。

這些年來,我遇到的人,尤其是中年往上的,窮與富,真的太好辨別了。有些人有錢,不用看他開什麼車,穿什麼衣服,到哪裏旅遊,而是看他的那股精氣神兒——跟窮人那種暴躁、焦慮、黯然完全不一樣的精氣神兒。

“窮”給人劃分了界限。

有人說,窮人能跟富人做朋友嗎?不是不可以,但是,這種交情絕不是那種天天能黏在一起的交情,除非你不是想做朋友,而是想做跟班,從富人那裏得到點好處,占點便宜。跟富人在一起,我有道德壓力。

比如,我跟朋友一起看戲,談起戲票問題,她有她的原則,買便宜的,就坐便宜的座位;想看好的,就買貴的票,絕不蹭小便宜。然而,以我的財力來說,假如我買了80元的末等票,這時候看到劇場有580元的座位空著,我很想到前麵看,就會忍不住坐到前麵去。

富人可以將就,也可以講究;而窮人,你隻能將就,就這點,已經是隔了銀河那麼遠了。

卓別林演過一部很好玩的電影《城市之光》,真是神來之筆。裏麵的流浪漢救了個醉酒後要自殺的億萬富翁,富翁非常感激,帶他回家,什麼都跟他分享。結果第二天早上,富翁清醒後,就把流浪漢趕了出去;然後,某個晚上富翁又喝醉了,又把流浪漢當作最好的朋友,清醒後又趕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