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老去是什麼模樣(2 / 2)

“接觸”需要有條件,你身在底層,到哪兒去接觸上層的人。你周圍的人,環境肯定都跟你差不多,生活麵貌也差不多。我媽說的是事實,在我們那個縣城,超過30歲沒人要是天經地義。她在那小縣城待過春夏秋冬,年複一年的,她的童年、青年、中年甚至接下來的老年都在那一片窄窄的區域裏,哪裏有你所謂的“見識”?

而更重要的是——溫水煮青蛙,慢慢地你會習慣這個小地方,覺得全天下都一樣——有些人哪怕有幸接觸到了新觀念,因為觀察力的喪失,他們會習慣地自動屏蔽對己不利的事物。所以,為什麼年輕人不喜歡跟老人聊天,因為你表達的事物他們接受不到。他們那套觀念已經根深蒂固,一點縫隙都沒有,你就算陽光泛濫,休想落一絲兒進去。

建立在觀察力之上的“反省總結”,又是一大難題。一個人“嘴裏明白”和“心裏明白”的距離,相當於“生與死”的距離,而從“心裏明白”到“動手去做”的距離,則遠超“生與死”的距離。

對一般人來說,個人的強製性自控力基本會輸給他的本能,這也劃定了一個人“傑出”與“平庸”的分界線。

我有一個同事,我特別羨慕她。她30歲,工資很高,大方得體,然而從來不為名牌所累。我跟她同事四年,從來沒見她發過脾氣,碰到再煩心的事也和藹可親。她每晚11點準時入睡,每天運動一小時,早上7點起來背法語,三個月旅遊一次。

有一回,我實在忍不住了,問她怎麼可以有這樣的自控力?她訝然道:“沒有啊,我習慣了呀,從小就這樣。”是的,她爸媽都是大學教授,自控力對她來說已經是一種本能,而不是強迫性的。

我以為愛好是不需要控製力的,隻有那些你不願意做的,才需要出動控製力這個概念。既然是強製性的事情,那肯定是你個人不願意的,既然不願意,那麼它的可控性是時時刻刻會輸給你的本能的。一個不留心,本能就會跑出來,所以,今天的跑步別跑了,今天的工作留到明天做吧……

當有朋友問我,不喜歡一個男人,但是覺得他條件尚可,應該結婚麼?我是持否定態度的,至少你要堅持到你有一點喜歡他的程度——對於一般的人,理智是要給本能讓路的,理智的可控製力可能隻是本能的十分之一。

在婚戀中,“千金難買我願意”算是一條真理。對我而言,這點也特別明顯——我不喜歡做會計,所以這是強製性的,所以我要出動我的自控力,但還是做得很糟。

不過對於寫文章,我完全依仗我的本能,一篇文章,來來回回改了幾次,甘之如飴。與此同時,我用了30年也無法完全克服我的“懶”。所以我說,從心裏明白到動手去做,這條路太漫長了,即使對於我們這種正當盛年的人,也難於上青天,何況父母輩?

在我越來越成熟之後,我開始變得寬容起來,尤其是對父母寬容起來了。必須承認,我們無法拯救父母,也無法從本質上改變他們,甚至,連改變自己我們沒準到死也沒法做到。那麼,怎麼辦?我不知道。讓我選擇,我會選,尊重自己,然後在其他方麵補償父母。

有些話,他們聽不明白,你說一萬遍他們也聽不明白,但是——那總比你一句都不說要好一點點吧。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