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齡未婚所遭遇的“日常”與“非日常”歧視(1 / 1)

當一個本來扭曲的東西天天在你跟前晃,你也就習慣了,覺得就像一天吃三頓飯一樣稀鬆平常。這就是我這30歲未婚,臉皮老厚了的姑娘對一般性歧視的態度。

這種歧視日常的不得了——你不秉著一種日常的態度對待,還活得下去嗎?

財務部麵試新人,一姑娘,我看著挺好,領導說不要了,35歲有點老。35歲這個年紀的女性,做財務經理多合適,然而,她沒結婚啊!

別說你領導,就連親爹親媽,你以為30歲未婚,他們真的看得起你嗎?打心眼裏瞧不起!隻因為是自己的女兒,沒辦法了。

《紅樓夢》裏頭,賈寶玉被他爸打,王夫人抱著不讓打說的那話——賈珠要是活著,打死一百個寶玉都算了,現在就剩下這孽障了,沒辦法。

我看,你爹媽對你不結婚也是這種心態了。

歧視,歧視,到處都是歧視。善意的,惡意的,自覺的,不自覺的,哪一種不是歧視?活在這歧視中,我早已經刀槍不入。那麼,為啥我現在這麼氣急敗壞?因為我遭受的非日常歧視,完全超乎了我的想象。

我弟在讀高中,處於叛逆期,有天跟他們曆史老師吵起來,老師問:“你家裏就你一個孩子嗎?”

我弟說:“有個姐。”

老師問:“你姐性格跟你一樣嗎?”

我弟說:“差不多。”

老師問:“你姐多少歲了?”

我弟說:“30歲了。”

老師問:“沒嫁人吧?”

我弟說:“沒。”

老師說:“看看吧,我就知道沒人要她!”

這位老師,我跟你無冤無仇,一麵之緣都沒有,連你姓李姓張都不清楚。但是,僅僅這樣的私怨,你不值得我這樣大張旗鼓寫篇長文討伐,之所以如此,是源於一個深刻的問題。究竟是什麼樣的人在教育我們的孩子?這些人的素質、品質、見識,是否能教育好我們的孩子?我們的下一代在這樣的教育下長大,他們的未來是怎樣的?

這個老師是個年輕人,不同於父母那一輩人。

父母那一輩人幼年時少吃少穿,內心充滿了不安全感,穩固的家庭是內心唯一的港灣,婚姻幾乎是唯一的道路,所以他們對兒女婚姻的期許可以理解。

然而,這個老師隻是30歲出頭而已,思想卻與父母輩幾乎一致:詛咒一個人,惡意攻擊一個人,依然揪著“剩女、沒人要”的把柄,而且是深藏在潛意識中的觀念,不然怎麼出口即問結婚的事。如此見識,不敢恭維。

這個老師是位女老師,作為一個小縣城的高中老師,我絕不信她的人生是一帆風順的,她的情感之路沒有經過任何波折的——戀愛失敗、與丈夫發生口角、婆媳關係,這些裏麵,她不可能完全避免。要知道,女人活得比男人艱難多了。

她有沒有一個人走過夜路的寂寞,有沒有感到過彷徨,生命裏是否也存在著很多的不安——這些她有過嗎?若是有過,何以對另一個陌生的、毫無私怨的同類出口如此惡毒?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作為一位老師,而且是高中曆史老師,相信背誦鴉片戰爭哪年哪月哪一分鍾開戰,她是專業級別,但是,作為一個曆史專業的人,連孔子“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這麼簡單的道理,她都不明白?

一個老師教給學生的是什麼?不是慈禧在她死前先弄死光緒,也不是什麼運動對曆史產生了什麼意義——老師給予學生的,是他的包容心態,高瞻遠矚的境界,以及探討人生的智慧和思維,而不是書本上的死東西,以及“嘴上一套,心裏又是一套”的虛偽。

這個曆史老師,因為跟學生發生口角,從而上升到人身攻擊,而且不止攻擊當事人,還株連九族,對與自己不同路的人采取一刀切的否定態度:你性格不好,你姐性格也不好,那肯定是你父母沒教好(這個倒是學曆史的派頭);我結婚了,你沒結婚,噢,那你是怪物。

這是正確的曆史觀嗎?到底這人是如何當上曆史老師的?是考上去的,還是找關係上去的?無論哪一種,都太可怕了。千萬別說我是因為她歧視了我,而導致我對她口誅筆伐。

事實上,就像打籃球的王治郅一樣,恰好是因為他犧牲了他的職業生涯,才換來了姚明他們後來更好的職業環境。

我們這一輩人也是如此,處在這個新與舊的變革時代,我們很艱難地活著,是為了給下一輩人創造更自由的,更能夠自我表達的生活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