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晨說,許杏虎、朱穎同誌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說明,他們不愧為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不愧為新聞工作者的光輝榜樣,不愧為新時期知識分子的楷模。我們一定要學習和發揚他們積極進取、奮發努力的精神,要像他們那樣,刻苦勤奮,不斷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水平和業務工作能力,努力把自己鍛煉成為隨時聽從祖國召喚和人民需要的新聞工作者。許杏虎、朱穎同誌英勇犧牲了。他們用鮮血譜寫了人生最燦爛的樂章。他們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對祖國和人民無限忠誠、追求理想、奮發向上的精神風範將與世長存。他們的光輝業績將永遠激勵著我們為祖國的利益和正義的事業奮鬥。
丁關根、曾慶紅與中共中央辦公廳、中共中央組織部、中共中央宣傳部、外交部、中共中央對外宣傳辦公室、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北京市、中直工委、新華社、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社、新聞出版署等單位、烈士的家鄉所在地政府和社會各界也向烈士敬獻了花圈。
特別報道:國務院辦公廳就向邵雲環、許杏虎、朱穎同誌下半旗誌哀發出通知國務院辦公廳5月11日向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發出通知:為沉痛悼念在以美國為首的北約襲擊我國駐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大使館中犧牲的邵雲環、許杏虎、朱穎同誌,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法》第十四條的規定,國務院決定:1999年5月12日,北京天安門、新華門、人民大會堂,外交部,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所在地,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所在地,新華社澳門分社所在地下半旗誌哀。
第二節 襲擊是出於失誤嗎
五枚北約導彈接連襲擊中國大使館主樓和大使官邸。在美國眼中,隨著蘇聯的解體,中國在美國全球戰略中的“盟友”價值也隨之降低,代之而居的是“假想敵”的位置。
血的事實說明,襲擊我使館絕非無意
據5月12日最新報道,當地時間5月7日夜11時50分,5枚北約導彈接連襲擊使館主樓和大使官邸。第一枚導彈由上至下從使館主樓樓頂一直穿透到地下室,把存放在地下室的煤氣罐引爆,把發電機房內存放的柴油引燃。第二枚導彈沿水平方向飛來攔腰擊中使館主樓,並把大使官邸樓頂掀起。第三、第四枚導彈攻擊使館主樓的兩個角。第五枚則飛向大使官邸,但沒有引爆。
事件發生後,以美國為首的北約辯解說,它“並非有意對準中國大使館”。但巧舌詭辯掩蓋不了血的事實。
導彈落點是經過精心測算的從使館被破壞情況看,此次襲擊是一次經過周密計劃、精心組織和蓄意安排的軍事行動。稍有數學常識的人都知道,相交的兩條直線決定一個平麵。就攻擊使館的彈著點而言,三枚沿縱軸、一枚沿橫軸,以使館主樓的重心為交叉點,可以保證主樓準確無誤地被摧毀。另一枚飛向大使官邸的導彈所幸未爆炸,沒有造成更多的人員傷亡。針對兩座相鄰建築采取這樣的襲擊方法,從軍事技術角度講是十分嚴密和周到的,可見襲擊的指揮者是費了一番心思的。
在巴爾幹常駐的人都知道,中國駐南斯拉夫使館是巴爾幹地區最大的使館。由於地區小國家多,中國駐在有些國家的使館隻有一座小樓供外交人員辦公,而駐南斯拉夫使館除辦公外,許多外交官還可以在那裏食宿。
駐南斯拉夫的中國使館約有大半個足球場大,由鐵柵護圍,院正門朝向東南。院內的主要建築物有兩個:辦公樓和大使官邸。其中辦公樓是一個五層建築,並配有約100平方米的地下室。辦公樓與兩層的大使官邸由一個走廊相通,辦公樓的西南是一個籃球場,官邸和球場之間有花園和花房。
然而這一切都麵目全非了。辦公樓的部分牆體在襲擊中倒塌,窗戶被炸碎,大使官邸屋頂被掀飛。由於當時地下室內放有許多戰備儲存汽油,還有一些煤氣罐在襲擊中被紛紛引爆,加重了對房屋結構的破壞。劫後的中國使館滿地都是鋼筋水泥的碎塊,導彈的爆炸給院內留下了一個長10米、寬5米、深2.5米的大彈坑。人民日報駐南聯盟記者呂岩鬆在接受北京電視台電話采訪時是這樣描述的:“這裏已經成了一片廢墟。我曾到科索沃采訪過,也到過日本大地震後的現場,但我從未見過這樣的廢墟……”
使館周圍沒有軍事目標
從地理位置講,我使館坐落於貝爾格萊德的西部,薩瓦河左岸的諾維比奧格拉德新區。從這裏到市中心步行大約需要40分鍾。總體上看,使館四周比較開闊,特別是在使館的西北和西南部,居民較少。與使館正門隔條馬路是一片豪華住宅商業區,平時到那裏購物的人很多,使館的西北麵是秀麗的薩瓦河,從使館步行到河邊大約隻需10分鍾。許多在使館工作過的人都證實,使館周圍絕對沒有軍事目標。
有一點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北約在南聯盟擁有強大的情報係統:在太空和空中,美國、法國和德國等國家的衛星、U2間諜飛機和無人駕駛飛機隨時都在監視著南聯盟的軍事行動。美國的衛星提供高清晰度圖像,這些圖像可立即送去進行分析。美國“獵人”無人駕駛飛機不斷用180度的照相機拍攝地麵照片,經計算機處理的地麵圖像可以及時送到執行轟炸任務的飛行員手中。
在地麵,先進的電子設備被用來監視貝爾格萊德的情況,執行秘密任務的特種部隊將北約飛行員引導至“預定”目標。在先進的情報係統支持下,北約在南聯盟許多次打擊都定位得極為精確。例如南斯拉夫的內政部大樓被炸毀時,西方通訊社自己都說“大樓外麵樹上的葉子幾乎未受幹擾”。
在如此嚴密的情報係統監視下,北約方麵說他們不知道將被攻擊的目標是中國使館,是無法令人信服的。更何況我國在南斯拉夫建館又非一年半載,北約的情報工作不至於愚蠢到連一個國家駐外使館的位置都搞不清楚。
5月7日、8日兩天是北約對南空襲最為猛烈的兩天,空襲中北約多次對已遭破壞的南聯盟空軍司令部和內務部大樓進行連續轟炸,而許多外國使團駐地恰恰就在這兩個軍事目標附近,但卻沒有遭到附帶破壞和人員死傷。那為什麼距離這些軍事目標相當遙遠的中國使館反而受到襲擊呢?
不存在炸錯目標的可能
從軍事角度說,北約方麵在襲擊前是做好充分的準備的。據分析,北約襲擊我使館使用的很有可能是激光製導導彈。這是一種可以提供高精度、可在夜間發射的導彈。該種導彈射程遠,可以超低空水平發射,並且速度很快。它命中時產生巨大的能量足以摧毀嚴密設防的堅固目標,一般說來導彈速度可達1.4馬赫,穿透鋼筋混凝土的厚度可達2米,轟炸精度在1.5米左右。加之輔以全球定位衛星導航係統,進一步提高了導彈的命中概率,即使能見度為零,導彈仍可準確命中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