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唇亡齒寒頤年堂決策!臨危受命彭帥抗美帝(12)(3 / 3)

7月14日,金日成給毛澤東發了電報,建議接受美國人的提議,盡快就停戰問題達成協議,因為北朝鮮方麵正在經受著巨大的損失,僅7月11日到12日夜,平壤居民就因為敵機的狂轟濫炸死傷了6000多人。但是,毛澤東於第二天告訴他說:“對這個問題我們進行了兩天的研究,一致認為,正當敵人對我們狂轟濫炸之際,接受其實際上沒有任何讓步的、具有挑撥性和欺騙性的建議,對我們來說是極不利的”,它“必然會使敵人更加自負、傲慢並有損我們的形象”。我們必須迫使敵人讓步,或者采取軍事行動來尋找改變目前形勢的出路。對於朝鮮方麵的困難,中國人民將竭盡全力予以幫助,“請您不客氣地向我們提出朝鮮局勢所要求迫切解決的各種問題”。

毛澤東與金日成對美國提議的不同看法,有著重要的背景。周恩來8月間在莫斯科與斯大林談到了這一點。他解釋說,問題出在美國人同意遣返的8.3萬人中,7.6萬人是朝籍戰俘,中國戰俘隻有6400人,這還不到中國被俘人數的1/3.他告訴斯大林,中朝之間的分歧在於,毛澤東認為必須堅持遣返全部戰俘,金日成認為這樣不利,因為每天損失的人數已經超過了未能得到遣返的戰俘人數。但毛澤東確信,繼續打下去對我們有利,因為這有助於打破美國發動第三次世界大戰的企圖。

對此,斯大林表示了肯定的態度。他指出:“毛澤東是對的。這場戰爭傷了美國的元氣。北朝鮮人除了在戰爭中遭到犧牲以外,並沒有輸掉任何東西。”他明確講:“對美國必須強硬。中國同誌必須了解,如果美國不輸掉這場戰爭,那麼中國永遠也收複不了台灣。美國人是一批商人,每個美國兵都是投機商,都做買賣。德國人20天就占領了法國,美國已經打了兩年了,卻對付不了小小的朝鮮。這算什麼實力?”“當然。”斯大林也強調:“要理解朝鮮人,他們有很大的犧牲。”“對朝鮮必須幫助、支持他們。”“為了朝鮮我們不惜一切。”至於戰俘問題的談判策略,斯大林建議:可以考慮宣布照比例交換戰俘,美國人扣留多大比例的戰俘,中朝方麵也宣布扣留多大比例的戰俘;如此不行則可考慮由中立國進行調解,先解決停戰問題。

戰俘問題在10月份再度陷入僵局,並導致停戰談判長期休會。這種情況直到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才得以改變,斯大林逝世不久,莫洛托夫在蘇共中央內率先提出了一份關於立即在朝鮮停戰問題的備忘錄。這一文件認為,朝鮮戰爭拖延至今,給蘇聯以及中、朝兩國都造成極大的負擔。以往曾經有過幾次實現停戰的機會,但都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這是一個錯誤。現在已經到了需要立即停止這場戰爭的時候了。莫洛托夫的提議迅速得到了蘇聯部長會議主席團的同意。根據這一文件起草的蘇聯政府致毛澤東和金日成的信提出:繼續執行迄今為止推行的路線“是不正確的”,從中國、朝鮮和蘇聯三國的利益出發,應當在停止戰爭方麵表現出一種“主動精神”。據此,蘇聯方麵提議:立即由金日成和彭德懷就聯合國軍司令克拉克2月22日發出的關於交換傷病戰俘問題的呼籲,做出積極的回答。然後由周恩來和金日成分別發表聲明,說明積極解決戰俘問題,保證朝鮮停戰和締結和約的時機已經到來。3月21日,蘇共領導人與前往莫斯科參加斯大林葬禮的周恩來就朝鮮停戰問題舉行了會談,並正式遞交了這一信件。

不難看出,蘇聯政府對朝鮮戰爭的態度與斯大林在世時有了極大的不同。既然蘇聯也持如此態度,毛澤東自然不能單方麵堅持遣返全部戰俘的立場。很快,中國公開表示有條件地接受美國的所謂“自願遣返”原則。又經過了一係列的交涉,雙方終於就戰俘問題於6月8日達成妥協。戰俘問題基本解決後,朝鮮停戰問題也就很快解決了。到7月27日,交戰雙方正式簽訂了朝鮮停戰協定。至此,朝鮮戰爭總算是結束了。

必須看到的是,在這個時候、這種條件下來結束朝鮮戰爭,對中國並不是一種好的選擇。正如誌願軍1953年7月13日取得金城戰役勝利後克拉克所承認的,這個時候誌願軍已經極大地改善了它的後勤、空防和火力狀況,它能夠隨時集中起足夠的部隊,“在它所希望的地點和時間突破我們的防線”。毛澤東甚至確信部隊已經具備了重新奪取漢城的能力。因此,幾十年後彭德懷還在惋惜:“當時我方戰場組織,剛告就緒,未充分利用它給敵人以重大打擊,似有一些可惜。”當然,最讓中國人感到遺憾的是,由於蘇聯的幹預,中國方麵在戰俘問題上受到了不小的損失。這不僅是因為中國最後隻得到了7110名戰俘,更重要的是,1.4萬名誌願軍戰俘“拒絕遣返”這件事本身,便利了美蔣的反共宣傳,損害了新中國的政治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