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進兵黑龍江(2 / 3)

第三,軍事準備:

七月初一日,發布命令:“從每一牛錄挑選強壯的馬各六匹,把一千匹馬放在田野中養肥。”初九日,又命令:“從每牛錄派出製造獨木船者各三人。派六百人去兀爾簡河發源處的密林中,造獨木船二百艘。”

第四,作戰經過:

七月十九日,命令:“達爾漢侍衛扈爾漢、碩翁科羅巴圖魯安費揚古率兵二千人,到兀爾簡河後,領兵一千四百名,乘獨木船二百艘前進……另六百名騎兵在陸上行走。”當日出發,第八天到達造獨木船的地方。扈爾漢和安費揚古率兵乘獨木船在烏拉河上前進,騎兵在陸上前進。第十八天,前進的水陸兵會合。又前進二晝夜,八月十九日到達目的地。襲擊茂克春大人居住在河北岸的十六個屯寨,全部奪取了。博濟裏大人居住在河南岸的十一個屯寨,也全部奪取了。將在薩哈連江南岸的薩哈連部的九個屯寨奪取了。一共奪取了三十六個屯寨。在薩哈連江南岸的佛多羅袞寨駐營……從前薩哈連江和鬆阿裏江在十一月十五日至二十日後才結冰。大英明汗出兵那年,十月初就結了冰,所以汗的兵在初五日渡過了薩哈連烏拉……奪取了薩哈連部內十一個屯寨,然後全部返回了。

第五,勝利回師:

在十一月初七日,帶領路長四十人回到汗城。(《滿文老檔·太祖》第5卷)

後金汗在繼續征討薩哈連部之後,又招降薩哈爾察部。薩哈爾察為滿語sahalca的對音,是黑色貂皮的意思。薩哈爾察部民居住在牛滿河(今布列亞河)地區,其部長薩哈連歸附後金,並成了後金的額駙。萬曆四十六年即天命三年(1618),努爾哈赤率軍攻打撫順,薩哈連額駙隨軍出征,備受器重。在野營的夜晚,努爾哈赤向薩哈連講述“金朝往事”(《清太祖高皇帝實錄》第5卷)。天啟六年即天命十一年(1626)十二月,黑龍江二十六人,攜帶名犬及黑狐、元狐、紅狐皮、黑貂皮、水獺皮、青鼠皮等物,到沈陽朝貢。翌年,“薩哈爾察部落六十人來貢,貢貂、狐、猞猁猻皮”(《清太宗實錄》第3卷)。薩哈爾察部向後金汗努爾哈赤稱臣、朝貢,表明其承認後金汗為他們的最高統治者,部民已歸附後金管轄,土地已列入後金版圖。

後金汗在初步臣服薩哈爾察部同時,又征服黑龍江下遊地區的使犬部和使鹿部。

使犬部,其滿文體為indanūn takūrara golo,漢文音譯作陰答琿塔庫拉拉。indahūn意為犬,takūra(mbi)意為使,golo意為路。使犬部的居住範圍,大致在烏蘇裏江下遊地區,鬆花江與黑龍江會流處以下沿混同江兩岸,和使鹿部相接。它主要分為三部:奇雅喀喇部、赫哲喀喇部和額登喀喇部。奇雅喀喇部,其地在烏蘇裏江口以南一帶。赫哲喀喇部,《滿洲氏族源流考》載:“自寧古塔東北行千五百裏,居鬆花江、混同江兩岸者曰赫哲喀喇;又東北行四五百裏,居烏蘇裏、鬆花、混同三江彙流左右者,亦曰赫哲喀喇。”額登喀喇部,其地在赫哲喀喇之東北,混同江兩岸。

居住在黑龍江下遊一帶的使犬部,包括達斡爾人、赫哲人、鄂倫春人、鄂溫克人等。他們畜犬,而且數量很大,一戶能畜養幾十隻、幾百隻。使犬部因以得名。犬的主要食物是魚,也食野兔、田鼠等。犬被用來狩獵、拉船和拖爬犁……夏季逆水而進,用犬拉纖行船;冬季冰雪狩獵,用犬拖曳爬犁。以犬拉纖時,用四隻或六隻犬,犬脖子上戴著套圈,套圈係著皮條,皮條的另一端係在船上,犬拖著船在逆水中航行。犬拉爬犁也是一樣的。獵人要行獵時,將食品、獵具等裝在爬犁上,爬犁前部拴上皮條,皮條的另一端係在犬的頸套上。在數隻拉爬犁的犬中,有一隻“轅犬”被套在最前麵作為先導,其他犬相隨而行。犬會伶俐而協同地聽著主人的吆喝聲,按著馭手的意思奔馳或停止。因此,狗在使犬部的部民中有著特殊的地位。他們的習俗是不吃狗肉、不穿狗皮,甚至把狗當作圖騰而加以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