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驕兵必敗(2 / 3)

第四,堅壁清野,嚴防奸細。袁崇煥令盡焚城外房舍、積芻(chú),轉移城廂商民入城,轉運糧米藏覺華島。又以同知程維楧率員稽查奸細,“縱街民搜奸細,片時而盡”(《明熹宗實錄》第72卷);派諸生巡守街巷路口。所以,“寧遠獨無奪門之叛民,內應之奸細”(《明熹宗實錄》第68卷)。

第五,兵民聯防,送食運彈。袁崇煥令通判金啟倧按城四隅,編派民夫,供給守城將士飲食。又派衛官裴國珍帶領城內商民,鳩辦物料,運矢石,送彈藥。

第六,整肅軍紀,以靜待動。袁崇煥嚴明軍紀,派官員巡視全城,命對擅自行動和城上兵下城者即殺。官兵上下,一心守城,“以必一之法,則心無不一,此則崇煥勵將士死守之法。其所以完城者,亦在此”(《明季東莞五忠傳·袁崇煥傳》)。他又從後金細作處,獲取先報,得以為備。一切準備就緒之後,偃旗息鼓,以靜待敵。

袁崇煥在緊張而有序地防禦寧遠,後金汗在驅騎急馳而整肅地奔向寧遠——一場寧遠大戰迫在眉睫。

努爾哈赤統率八旗軍西渡遼河之後,長驅直入,指向四虛無援的孤城寧遠。

二十二日,袁崇煥守城部署甫定。翌日,八旗軍穿過首山與螺峰之間形如關門之隘口,兵薄寧遠城郊。努爾哈赤與袁崇煥展開了明朝與後金關係史上著名的寧遠之戰。

二十三日,八旗軍進抵寧遠後,努爾哈赤命離城五裏,橫截山海大路,安營布陣。並在城北紮設大營。努爾哈赤在發起攻城之前,釋放被擄漢人回寧遠城,傳汗旨,勸投降;但遭到袁崇煥的嚴詞拒絕。《清太祖武皇帝實錄》載:

放捉獲漢人,入寧遠往告:“吾以二十萬兵攻此城,破之必矣!爾眾官若降,即封以高爵。”寧遠道袁崇煥答曰:“汗何故遽加兵耶?寧、錦二城,乃汗所棄之地,吾恢複之,義當死守,豈有降理!乃謂來兵二十萬,虛也,吾已知十三萬,豈其以爾為寡乎!”(《清太祖武皇帝實錄》第4卷)

袁崇煥拒絕努爾哈赤誘降之後,命家人羅立等向城北後金軍大營,施放西洋大炮,“遂一炮殲虜數百”(茅元儀:《督師紀略》第12卷)。旋移大營而西。努爾哈赤見袁崇煥既拒不投降,又炮擊大營,遂命準備戰具,明日攻城。

二十四日,後金兵推楯車,運鉤梯,步騎蜂擁進攻,萬矢齊射城上。城堞箭鏃如雨注,懸牌似蝟皮。後金軍集中攻打城西南角,左輔領兵堅守,祖大壽率軍應援,兩軍用矢石、鐵銃和西洋大炮下擊。後金兵死傷累累,又移攻南麵。努爾哈赤命在城門角兩台間火力薄弱處鑿城。守城軍“則門角兩台,攢對橫擊”(《明熹宗實錄》第70卷)。後金兵頂炮火,冒嚴寒,用斧鑿城。明軍發矢鏃,擲礌石,飛火球,投藥罐;後金兵前仆後繼,冒死不退,前鋒挖鑿凍土城,鑿開高二丈餘的大洞三四處,寧遠城受到嚴重威脅。袁崇煥在嚴重危機關頭,身先士卒,不幸負傷,“自裂戰袍,裹左傷處,戰益力;將卒愧,厲奮爭先,相翼蔽城”(《袁督師遺事遺稿彙輯》第3卷)。他“縛柴澆油,並攙火藥,用鐵繩係下燒之”(《明熹宗實錄》第67卷);又選五十名健丁縋下,用棉花火藥等物燒殺挖城的後金兵。據明方疏報載:

賊遂鑿城高二丈餘者三四處,於是火毬、火把爭亂發下,更以鐵索垂火燒之,牌始焚,穴城之人始斃,賊稍卻。而金通判手放大炮,竟以此殞。城下賊屍堆積。(《明熹宗實錄》第70卷)

是日,後金軍攻城,自清晨至深夜,屍積城下,幾乎陷城。

二十五日,後金兵再傾力攻城。城上施放炮火,“炮過處,打死北騎無算”(張岱:《石匱書後集·袁崇煥傳》第11卷)。後金兵懼怕利炮,畏葸(xǐ)不前,“其酋長持刀驅兵,僅至城下而返”(《明熹宗實錄》第70卷)。後金兵士一麵搶走城下屍體,運至城西門外磚窯焚化;一麵繼續攻城。但“又不能克,乃收兵”。二日攻城,共折遊擊二員,備禦二員,兵五百(《清太祖武皇帝實錄》第4卷)。

二十六日,後金兵繼續圍城,並命武訥格率軍履冰渡海,攻覺華島。守軍鑿冰為濠,阻遏敵騎;但嚴冬寒冰,隨破隨結。武訥格僅率八百騎登島破城,明守島七千將士全軍覆沒,大量糧秣和二千餘船隻被焚,明經營多年的後勤基地被摧毀。

二十七日,後金軍全部回師。

寧遠之役,後金某重要人物為明炮彈擊傷。各書記載略異,現征引如下:明薊遼經略高第奏報:

奴賊攻寧遠,炮斃一大頭目,用紅布包裹,眾賊抬去,放聲大哭。分兵一枝,攻覺華島,焚掠糧貨。(《明熹宗實錄》第68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