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這是一年中最短的一夜,但是對聚集在蘇聯邊界的德國部隊來說,等待1941年6月22日星期天黎明的到來似乎顯得迫不及待。前一天晚上,阿道夫·希特勒在布置任務的命令中第一次稱他們為“東線戰士”。他們即將入侵世界上最大的國家蘇聯。沿著波羅的海和黑海之間蜿蜒曲折的1350英裏邊界線,他們滿懷期待地隱蔽在樹林、麥田和草地裏。很快,東方的天空露出第一線曙光時,重炮的火光和轟鳴宣布“巴巴羅薩行動”開始,希特勒投下巨大的賭注想要征服甚至不把拿破侖·波拿巴放在眼裏的國土。
“整個世界將會屏息凝神。”希特勒毫不誇張地說。這句話確實不假,這次戰役可以說是空前浩大,以前從來沒有一個國家組織如此大規模的部隊發動一次軍事行動。300多萬人部署在俄國的西部邊境,他們擁有3000輛坦克、60萬輛其他車輛、7000門大炮、2770架飛機和62.5萬匹馬。這就是強大的德國軍隊,在不到兩年的時間席卷波蘭、挪威、丹麥、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南斯拉夫和希臘,取得了輝煌的勝利。
但是,這次最新行動的重要性超出了以往所有的戰爭。蘇聯占有全球陸地麵積的1/6多,有大約2億人口,是德國人口的2倍,而且氣候和地形相差懸殊。因此,希特勒和最高統帥部的絕大多數人預期這是一次短期行動,他們認為“巴巴羅薩行動”將持續不會超過10個星期。他們對夏天能迅速取得勝利信心十足,以至於策劃者們隻給1/3的入侵部隊提供了冬裝。
士兵們一係列勝利的鼓舞,有充足的理由分享他們領袖們的自信。現代軍事史上最大和最血腥的戰爭開始前,時間一分一秒地流逝,沒有睡覺的士兵們成群地用從法國運來的特別定量配給的白蘭地和香檳葡萄酒預祝這次新戰爭的成功。士兵們沒有考慮過129年前發生的事情,幾乎在同一天,拿破侖注定失敗的軍團越過涅曼河向莫斯科挺進。這也許是曆史上的巧合,但似乎也預示著同樣的結局。
希特勒入侵蘇聯的決定直接來源於國家社會主義理論的三個主要部分:種族、空間和反共產主義。希特勒和他的黨毫不隱瞞對斯拉夫人的蔑視。他把他們同猶太人一起稱為劣等民族,把布爾什維克主義等同於猶太複國主義。他說,斯拉夫人是“害蟲”和“劣等民族”,必須為雅利安統治民族服務。但是,種族和意識形態隻是希特勒哲學的一部分。從納粹主義最早時期開始,希特勒一直關注東方,欲為德國人民尋找“生存空間”。“今天如果我們說起歐洲的新土地,我們最先想到的隻有俄國和她周邊的屬國。”他在《我的奮鬥》裏寫道:“命運本身在這裏似乎急於給予我們一種暗示。”
希特勒對於東方的命運觀貫穿了他的整個戰爭戰略。1939年9月1日入侵波蘭,這是他向東擴張的第一個重要步驟。為了確保勝利,他已經同蘇聯簽訂了一個《互不侵犯條約》,蘇聯被給予特權在德國占領西部波蘭後吞並東部波蘭和波羅的海國家。這種東線的和平保證達到了希特勒的目的,德國軍隊入侵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低地國家和法國時,德國後方安全得到了保障。一旦他的西翼安全了,那時他的計劃將會再次轉向東方。同俄國的協定“隻意味著拖延時間”,希特勒私下裏對他的核心圈成員說,“我們將摧毀蘇聯”。與此同時,斯大林為了拖延戰爭爆發的時間,也欣然接受了這個條約。
1940年7月21日,占領法國還不到一個月,希特勒命令他的軍隊首領們準備入侵蘇聯,進攻不能晚於下一個春季。他為進攻蘇聯提出了兩個理由:一是蘇聯有首先發動進攻德國的戰爭的危險。當德國軍隊都在西歐作戰時,蘇聯表現得富有侵略性。1940年6月期間,他占領了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3個波羅的海國家並占領了羅馬尼亞東部省份比薩拉比亞,在《互不侵犯條約》中,希特勒承認這些都屬於俄國的勢力範圍。蘇聯占領了按照條約規定屬於德國的西拉脫維亞狹長地帶,並進入羅馬尼亞的北布科維納省,這個地區根據協定沒有納入蘇聯的勢力範圍。蘇聯人還進攻芬蘭,芬蘭是第三帝國的盟友以及鎳的主要來源。
另一個入侵蘇聯的理由同大不列顛有關。英國人已經被驅逐出歐洲大陸,但是還沒有被征服,盡管德國空軍已經計劃8月大規模空襲這個島國,希特勒正準備進行最終入侵英國的計劃——“海獅行動”,但希特勒認為英國人寄希望於俄國的幹涉,所以正堅持抵抗。“俄國,”他說,“是英國在歐洲大陸的利劍。”一旦俄國被打敗,這位德國領袖認為英國也會屈服。雖然當時斯大林對丘吉爾的提醒完全置之不理,但形勢上的來往讓希特勒不得不注視這柄利劍和英國的關係。為了解除後顧之憂,他決定先拔了這柄劍。因此開始向蘇聯進攻。
事實上,這是一戰中兩線作戰的翻版——同時與俄國和英國作戰——這導致了德國最高統帥部裏一大批持不同意見者站出來反對入侵蘇聯。他們的意見沒能動搖希特勒。元首不可更改地決定,“隻要天氣條件允許就要解決俄國問題”。
製定進攻俄國的計劃,由於冒險範圍擴大而造成了不可避免的困難,而且被德國軍方重複的指揮係統搞得更加複雜。1938年,希特勒解除了他的主要將領的職務並接任武裝部隊總司令,他成立了他自己的軍事參謀機構。就是OKW——德國最高統帥部——它立刻與陸軍總司令部展開了競爭。
1940年下半年,兩個參謀機構都製定了進攻俄國的計劃。兩個計劃的確有許多相同之處,都要求實施同閃電戰一樣的快速裝甲部隊打擊,閃電戰在進攻波蘭和法國的戰役中證明是成功的。這些打擊目的在於趁蘇聯軍隊尚未撤退到相對安全的內地之前,包圍蘇聯軍隊的大部分部隊。
德國人計劃隻占領俄國的西部,最終,德軍將越過邊界推進大約1200英裏就停止戰鬥,這條戰線將從白海的阿爾漢格爾向南直到裏海的阿斯特拉罕。越過這條目標線就是寬廣無際的亞洲,德國人視亞洲為一塊荒蕪的廢土,不值得去占領。
兩個參謀機構——德國最高統帥部和陸軍總司令部——在此次入侵的戰略目標的問題上尖銳對立。這些分歧轉化為希特勒同陸軍總司令部參謀總長弗朗茨·哈爾德將軍個人之間的爭執。希特勒傾向德國最高統帥部參謀提出的兩翼進攻模式:一個南部集群經過烏克蘭打到基輔並向前推進;一個中央集群直插蘇聯的加盟共和國白俄羅斯,白俄羅斯位於通往莫斯科的戰略要道上。
基於眾多原因,希特勒被兩個側翼進攻的計劃所吸引。北部的進攻將能確保波羅的海重要港口的安全並攻取列寧格勒,該市是一個重要的經濟中心,希特勒非常憎恨列寧格勒,把它視為布爾什維克主義的哲學思想發源地。南部的進攻將會導致占領蘇聯的麵包籃子烏克蘭,並越過烏克蘭占領煤產豐富的工業基地頓涅茨盆地。當然,兩翼的順利進攻也能為攻打蘇聯首都提供保護。
占領莫斯科本身,希特勒告訴他的將軍們“並不十分重要”。總之,他指出,1812年拿破侖在莫斯科失敗:“隻有完全僵化的腦子,裝滿了過去幾百年的思想,”希特勒說,“才會認為占領首都是很有意義的。”
盡管希特勒把莫斯科擺在次重要的地位,但是哈爾德將軍支持的戰略卻將莫斯科放在核心地位。56歲的哈爾德是一位繼承了普魯士傳統的總參謀長,他用狡猾而冰冷的邏輯推理捍衛陸軍的特權,即使這意味著同元首發生爭執。表情嚴肅、舉止專業化——希特勒曾經稱他為一個“老萬事通”——他提出了至少三種入侵可能性供研究。從這些研究中,他得出結論,莫斯科必須是德國侵略蘇聯的首要目標。
哈爾德和他的上級——陸軍總司令瓦爾特·馮·布勞希奇陸軍元帥都認為占領莫斯科將不僅使蘇聯失去政府所在地,而且使蘇聯失去一個主要的軍火中心和通信中心。按照他們的觀點,僅僅失去首都的威脅就會迫使紅軍集中兵力保衛莫斯科,這就給入侵者一個良機去包圍和殲滅他們。而不用分散軍隊到不同的方位消滅零碎的軍部,更加可以縮短入侵時間。
希特勒的最高機密21號命令成為入侵的最後計劃。這位最高統帥為這次行動取了一個具有曆史意義的名字,代替了以前莫名其妙的行動,“奧托”和“弗立茨”。他稱這一次行動為“巴巴羅薩”——12世紀德國皇帝腓烈特一世的綽號,他在同斯拉夫人的戰爭中取得勝利,並死於一次攻打聖地的十字軍東征。
“巴巴羅薩”命令要求三個集團軍群向列寧格勒、莫斯科和基輔進攻。但是,莫斯科仍是次重要目標。就在中央集團軍群抵達斯摩棱斯克東部地區時,即從邊境到莫斯科距離的約2/3處,中央集團軍群將裝甲部隊轉向北部協助清除波羅的海地區以及開向南部幫助確保烏克蘭地區的勝利。命令中有這樣一段話:“隻有在完成這個第一重要的任務後,必須包括占領列寧格勒和喀琅施塔得,旨在占領莫斯科的進攻才能繼續。”希特勒心裏是這麼決定的,但是哈爾德卻並不這麼認為。他和希特勒之間的分歧,以及他們陸軍總司令部和德國最高統帥部參謀之間,引發了又一次關於戰略目標的爭論,這對德國軍隊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
早在“巴巴羅薩”命令的起草階段,陸軍總司令部弗雷德裏希·馮·保盧斯少將就進行了地圖演習和其他戰爭演習,發現這個野心勃勃的計劃有許多潛在的問題。德國軍隊習慣於在中歐和西歐這些相對有限的區域作戰。在俄國,他們將不得不進行大範圍作戰。入侵戰爭進行時,德國在俄國的戰線不得不像漏鬥一樣從德蘇西部邊界擴展到寬達2000多英裏。保盧斯的研究顯示,入侵戰爭開始後,300多萬人的軍隊將很快散布得異常單薄。
對待一個領土如此遼闊的國家,陸軍必須製定與以往不同的閃電戰術。裝甲先頭部隊會迅速超越步兵,中間留下寬廣而脆弱的空間。當先頭部隊更進一步深入腹地時,後勤補給將變得非常關鍵。俄國沒有什麼堅固的公路,這個國家歐洲部分的公路隻有3%是鋪築的。僅有的幾條東西鐵路絕大部分隻有單行線並且都是德國和中歐火車不能使用的寬軌鐵路。鐵路不夠便利的限製,這對侵略的進程造成影響。
德國計劃成功的先決條件是,德國在作戰人員素質、裝備、指揮藝術和戰術上對俄國存在一個決定性的優勢。單就士兵人數來說,雙方基本一樣。德國軍隊動員了330萬士兵——大約是德國380萬全部兵力的87%;紅軍大約有340萬地麵部隊。德國人知道蘇聯擁有龐大的戰爭機器。德國情報機構顯示蘇聯可以集中12000架飛機和22700輛坦克對抗德軍部署在俄國的2770架飛機和3300輛坦克。但是蘇聯這些戰爭機器絕大部分非常陳舊,在現代戰爭中毫無用處。大部分飛機缺乏無線電設備,飛行員不得不靠搖動機翼來傳送信號。
德國人也知道蘇聯缺乏有經驗的軍事指揮官,因為斯大林開始於1937年的政治清洗摧毀了軍官團體。據估計有3萬名陸軍和海軍軍官被處決,包括90%的將軍和80%的校級軍官。這一行為所造成的慘痛後果在1939年蘇聯入侵芬蘭的作戰中暴露無遺,當時100多萬俄國人在愚蠢的軍官指揮下被要求征服為數不到20萬人的芬蘭軍隊。芬蘭總司令把蘇聯的表現比喻為一個演出極差的管弦樂隊,樂隊演奏者們無法協調同步。這是讓世人都恥笑的曆史悲劇。
蘇聯這些顯而易見的缺陷導致希特勒和他的計劃製定者們低估了他們敵人的軍事潛力。帝國的情報特務無法滲入穩固的蘇聯內部,他們沒有能夠提供足夠的地形圖,更不必說未來武器生產的準確估算。德國人不知道,許多新工業基地在烏拉爾山脈和蘇聯亞洲部分的遠東地區興建起來。蘇聯紅軍能夠從幾乎無限的人力後備資源裏召募新兵,有1700萬蘇聯男性達到參軍年齡。
與此同時,德國人過高估計了他們自己的力量。最近的一係列勝利滋生出的優越感造成他們忽視了他們戰爭機器上的許多問題。陸軍仍然主要依靠徒步行進的步兵並嚴重依賴馬匹運送大炮和補給。甚至連摩托化的步兵師,盡管已經證明自己對於裝甲先頭部隊的勝利至關重要,但也缺少卡車,這還是在投入了上千輛從德國征用或在法國俘獲的民用車輛之後。
裝甲師的攻擊力量沒有看上去那麼堅固強大。自從擊敗法國後,希特勒一直在成倍地增加坦克師的數量,從10個增加到20個,其中大多數是通過把本該分配給各師的坦克數量砍掉一半這種計策組建起來的,這樣使每個師大約減少了160輛坦克。現在的坦克師隻不過由先進的Ⅲ型坦克、Ⅳ型坦克和輕型捷克坦克混編組成;輕型的I型和Ⅱ型坦克僅限於執行偵察任務或被拆掉做底盤用。下一代坦克仍處在試驗階段或者還在德國工程師的圖紙上。事實上,蘇聯的坦克發展已經領先於德國。1941年春,當時希特勒還裝出友好姿態,允許一個俄國軍事考察團參觀他的坦克工廠。蘇聯官員們難以相信Ⅳ型坦克是德國最重型的坦克,他們知道在蘇聯國內的生產線已經開始生產更快捷和更重型的坦克。
德國裝甲部隊的情況非常矛盾。軍隊缺少坦克和卡車,這是因為德國工業還沒有為全麵戰爭加速生產。沒有能夠全麵發動經濟力量促使閃電戰的策略變得尤為重要,希望通過閃電般打擊迅速取得勝利。但閃電戰仍要依賴機動性,機動性必然要求提高卡車、坦克和其他各種車輛的產量和性能。
無論如何,希特勒和他的許多將軍們堅信他們看不到的東西——即蘇聯人的劣等性。他們自信能夠迅速獲得勝利,以至於根本沒有認真考慮要求他們軸心國夥伴日本的協助,日本多年來一直同蘇聯關係不和。雖然來自東方的進攻將會分散蘇聯的力量,但是希特勒甚至沒有通知日本人他的侵略企圖。“我們隻需一踹門,”希特勒向他的一名將軍誇口,“那麼整個腐朽的建築將會倒塌。”而戰爭的場地上,最忌過分高估自己的實力,而去貶底對手的力量,這也許就是所謂的“驕兵必敗”的道理。自負和虛榮會蒙蔽自己軍隊的雙眼,從爾對敵方軍情作出錯誤判斷。
將軍們也傾向於認為他們不會得到上百萬心懷不滿的蘇聯人的潛在支持,雖然這些人也渴望擺脫現行製度。十九世紀德國軍事權威卡爾·馮·克勞塞維茨在拿破侖戰敗後得出結論,俄國隻能由來自內部的力量征服。的確,內部的矛盾,在1917年布爾什維克革命中達到頂點,同德皇的軍隊一樣有威力,注定了沙皇俄國在一戰中失敗的命運。但是,希特勒的種族主義使他不可能通過勸誘人民接受反對共產主義和地區獨立這種理念來顛覆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