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話語交際過程中,要使對方感受到情感的真實,說話人的話語一定要受到發自內心的充沛的情感支配。一位作家曾說:“說話人裝著對自己所說的話毫無情感,把自己隱藏在幕後,也不理睬聽眾是誰,不偏不倚、不痛不癢地背誦一些冷冰冰的條條兒,玩弄一些抽象概念,或是羅列一些幹巴巴的事實,沒有一絲絲的人情味,這隻能是掠過空中的一種不明來曆去向的聲響,所謂‘耳邊風’,怎能叫人發生興趣,感動人,說服人呢?”
隻有被感情支配的人最能使人相信他的情感是真實的,因為人們都具有同樣的天然傾向,唯有最真實的生氣或憂愁的人,才能激起人們的憤怒和憂鬱。
正當希臘麵臨馬其頓王國的入侵,而遭遇亡國和失去自由的危機的時候,希臘著名演說家德摩斯梯尼曾經作過一次著名的演說,他的每一句話。每一個詞語都充滿著發自內心的極為豐富的愛國主義情感,他熱情洋溢地說:
“即使所有民族同意忍受奴役,就在那個時候,我們也應當為自由而戰鬥。”
從這洋溢著愛國熱情的詞句中,人們看到了一顆真摯的拳拳之心,因而他的演講,激勵了無數的希臘人從聆聽演說的廣場直接奔赴戰場,連向家人作一聲道別也認為耗費了時光。他的敵人,馬其頓的國王腓力見到這篇演說詞,也不由感慨地說:
“如果我自己聽過德摩斯梯尼的演說,連我也要投票讚成他當我的反對者領袖。”
“感人心者,莫先於情。”能讓對手擊節讚歎,這其中蘊涵了多麼真摯、奔湧的情感,這炙熱的愛國主義情感從心底的火山噴發,產生了驚天動地的力量。
見什麼人說什麼話
當眾講話麵對的聽眾身份複雜,這就要求講話者有強烈的對象意識,以便區別對待。正所謂“射箭要看靶子,彈琴要看聽眾”。說話如果“無的放矢,不看對象”肯定好不了。因此,針對不同的對象和對象的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對策,要話因人異,區別對待。
日本社會心理學家古煙和孝說得十分中肯:“即或是最有效的發送者傳播最有效的信息內容,如果不考慮接受者方麵的態度及其條件,也不能指望獲得最大效果。”
話因人異,區別對待,首先是要看聽者文化水平。
在我們當眾講話時,由於通常麵對的是廣大聽眾,人員構成複雜,知識水平參差不齊,因此就要求我們更要考慮這一點,顧及聽眾中大多數人的最低文化水平。盡量用簡樸的語言說明一個複雜的道理,例如一位科學家為了排除群眾中比較普遍存在的恐懼心理作了如下說明:
“核電站在建立的過程中。已采取了一係列嚴密的防範措施,因此對周圍環境的放射性影響微乎其微,核電站附近居民每年所受的放射劑量隻有0.3毫雷姆,而每天吸10支煙就有50~〗00毫雷姆;看一次彩色電視有1毫雷姆,即使核電站發展史上最嚴重的美國三裏島核電站事故,電站周圍的居民受到的放射劑量也隻有15毫雷姆,還不如戴一年夜光表所受到的劑量大。煤電站除排放有毒氣體和煙灰外,也有放射汙染。據對包括核能、煤炭、石油、水力、風力、太陽能等在內的11種能源的危險性進行的係統比較,核能是除天然氣以外最安全的一種能源……”
在這個說明中,核科學家將晦澀的核專業知識與大眾耳熟能詳的日常知識相比較,根據聽眾的知識水平,使缺乏基本科學知識的人,也會對核電站的安全深信不疑。
話因人異,區別對待,其次是要區別聽話人的思想狀況和情感需要。
19世紀,維也納上層社會的婦女中,時興一種筒高、簷寬的帽子,而且在帽簷上裝飾著五顏六色的羽翎。女士們一進入劇場,觀眾就隻能看到她們戴的帽子,而看不見戲台,劇場經理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隻好一再請求女士們脫下帽子。可誰也不予理睬。這時,經理靈機一動,根據女士們愛美、愛年輕的心理狀況和誌趣特點說:“年紀老一點的女士可以照顧不脫帽。”
話一出口,女士們競紛紛脫下了帽子。因為她們麵臨著“美女”與“老婦”的選擇,維也納的上層婦女,當然誰也不願意做老婦,她們戴那種筒高、簷寬的帽子,不也是為了追求美嗎?
洞察、預測對方的心理,隻是為最佳說話形式的選擇做準備,而絕不是為了將他人的情感秘密一一暴露,因此言語交際的策略應當是察而不擾。可見掌握了人們內心變化規律,並對症下藥,就能切中要害,一擊中的,產生良好的講話效果。
講話應避免的六個誤區
在2001年蓋洛普公司的選舉會議上,有這樣一個問題,要求1016位候選的美國人做出回答:“什麼將有助於你的生活更加成功:是了解你的弱點所在並努力改進之,抑或明白自己的強項並盡量依賴它們?”在所有受到調查的人中,52%的受訪者相信成功的秘訣在於了解自身的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