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節 最好的安心劑(1 / 1)

“放下”實際上有兩個部分:一個要從物質層麵放下,再一個要從心靈層麵放下。

我們談的大部分都是物質層麵的,但是真正“放下”還是要從心裏放下。我對“放下”的理解是,不要受“我”這個外在物質的約束——佛教叫空性,空性並不是說沒有,而是叫“無我”,就是說不要執著於一個永恒不變的“我”。

從我們生下來之後,在長大的過程中每個人都有很大的欲望,我們實際上是活在強烈的欲望或者說是希望裏。一個人生到這個世界上,即使他自身條件非常不好,也有自己美好的希望。比如,沒有讀書的時候就希望能夠像哥哥姐姐那樣去讀書,讀書後上大學,想能夠讀博士那更好,接下來就希望擁有一個美滿的婚姻……人就是在這種期待當中過日子。這種期待,佛教裏叫“願力”。實際上,有的希望根本不會到來,也有可能因為人的想法而到來。

這些美好的想法促使我們因此而付出很多。在這種付出中,我們感覺很快樂。而有時候我們付出所得到的結果,不是我們所希望的那樣,這個時候就要學會去放下自己曾經的希望,麵對現實。所以,放下就是要學會在自己為了希望付出的過程中,如果努力了得到了自然好,如果得不到也要懂得適可而止,平衡自己的心態。

我們老家的同學,好多人小時候讀書讀得比我好,後來有的當了農民,有的當了工人,有的當了企業家。當年班裏幾十個人,每個人都有美好的願望,都希望長大後能有個好工作、好的事業,而最後每個人的願力造就了形形色色的果。但是,如果努力了,上大學畢業後被安排的工作不一樣,即使是沒有考上大學成為農民了,也應該對自己的付出不後悔,都要正確對待,對現在所擁有的感到滿足,這就是放下。

放下,是要從心裏麵去放下。放下,如果得法,就是我們最好的安心劑。